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23)02-0164-12 国家理论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在政治学研究中,国家研究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进入20世纪,西方主流政治学中心漂移至美洲大陆,政治学研究方法悄然发生变革,研究对象也从传统的伦理和制度研究转向行为主义的心理研究,“政治体系”“政治系统”等概念代替了“国家”概念,国家被视为行为和心理量化研究的既定制度背景和平台,国家理论研究逐步遭遇搁浅。 西方政治学的这一学术发展,相当程度上拓展了政治学研究的视野和路径,并且反映和适应了美国等美洲大陆新兴国家“无国家性”的社会现实。①然而,“国家”概念在政治学话语中的缺失,却造成了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缺陷。学术实践及其发展表明,离开国家的学术研究,很多重要政治现象无从解释,而行为主义政治学忽视国家的特点,使得其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时常力不从心,因此,还在行为主义政治学浪潮汹涌发展时,就时常夹杂着将“国家”重新带回的呼吁。1968年,约翰·内特尔发表《国家作为概念变量》一文,认为国家具有独特的属性,不能被简单还原或消解为背景性、框架性的“系统”或“体系”。②内特尔的文章俨如“国家回归”的宣言书,开启了将国家重新带回学术研究中心的历程。1985年,彼得·埃文斯等人编辑出版了《让国家回归》一书,标志着“国家回归”学派的形成。 但是,当“国家回归”学派将越来越多的精力集中于“国家作为自主行动能力的集合体”时,内特尔提及的“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国家”却相应缺位。对于“国家回归”学者的文献分析显示,他们所使用的“国家”概念基本沿袭了马克斯·韦伯的定义,认为国家是“一种政治性‘经营机构’,如果而且唯有当此机构的管理干部成功地宣称:其对于为了施行秩序而使用暴力的‘正当性’有独占的权利,则称之为‘国家’”③。正因为与韦伯国家概念之间的亲缘性,“国家回归”学派的学者也常常被冠之以新韦伯主义者。所以,尽管这些学者强烈主张重视和加强国家理论研究,他们的研究却忽视了国家的文化性④,正如菲利普·戈尔斯基所说,尽管对国家的“神经中枢”(财政和管理架构)的研究不在少数,“四肢”和“躯干”(国家用以统辖和指导人口的实践与制度网络)却几乎无人问津,甚至国家的“灵魂”同样遭到忽略⑤。这是国家回归过程中“被遗失的一面”⑥。 为了弥补这些缺失,自20世纪末开始,有学者转向国家文化现象的研究,他们重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底色的符号和意义的解读,认为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是独立于个体的集体存在,具有相对于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自主性。有学者甚至将其设置为自变量,据此探究其影响经济和政治的过程机制。此后,从文化视角解释国家的研究逐渐丰富,突破了先前的国家认知,逐步形成了文化国家理论。 西方文化国家理论的兴起,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有学者意识到这股潮流对于国家研究的意义⑦,并且提出要“把政治文化带回来”⑧。尽管如此,我国学界对西方文化国家理论尚未展开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梳理和分析西方文化国家理论的渊源、路径与特征,深入评析这一理论,无疑是准确把握其发展演变轨迹,扬弃其思想内容的学术途径,本文即是基于这一出发点的尝试。 一、文化国家理论的意涵与路径 在西方文化中,“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意指对土地耕耘、加工和改良。“文化”的形成正是伴随着农耕生活稳定的模式化,以此来看,社会生活本质上便弥散着无可避免的文化性,从文化视角出发便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解释,所研究的对象亦未必尽是具备鲜明特征的文化事物。依此,文化具有“独立变量”的属性,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现象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文化自主性”。在这一视角中,“文化不仅是一种事物,而是一种面向;不是可以被当作一个依变量的客体,而是一条贯穿于每一可想象的社会形式的可被梳理的思绪”⑨。本文正是借用社会学研究的这一“强文化范式”⑩对文化国家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文化的意涵:结构与实践 今天,“文化”概念具有复杂多样的含义。根据小威廉·休厄尔的研究,社会学领域有影响的“文化”概念大体可分为五种,分别指涉作为后天习得行为的文化、作为致力于意义生产的制度性场域的文化、作为创造性或能动的文化、作为象征和意义系统的文化和作为实践的文化。(11)在这其中,作为象征和意义系统的文化(culture as a system of symbols and meanings)和作为实践的文化(culture as practice),具有支配性影响。 作为象征和意义系统的文化即所谓结构文化,是指社会中既有的文化结构。这种文化观认为,象征和意义体系是人们在先前的生活中所形成的,它先于人们的日常实践和活动而存在,指导或约束人们的实践活动。(12)因而,这些作为象征和意义体系的文化,是社会生活中制度化模式的、可以被普遍化的文化结构。在诸多人类学家的著作中,这种作为结构的文化,集中体现为被各种社群积累下来的社会习俗、仪式规范与信仰体系。而作为实践的文化即所谓实践文化,则更多意指人们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调动既有意义体系和象征符号进行社会活动而达成的新的意义体系。(13)因此,研究实践文化,需要分析人的即时性活动以及由此形成新的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