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23)02-0121-11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23.02.015 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此,中国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并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2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国家各部委紧锣密鼓地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文件,进一步完善了“1+N”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1]。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的农业和仍居住着数亿人口的农村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在COP26气候峰会上的报告,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人为排放量为5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17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即31%,来自农粮系统①。另一方面,农业蕴含着巨大的固碳减排潜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农村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且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等方面也拥有巨大的潜力。农业农村无疑将是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之一。 一、关于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文献综述 2020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双碳”目标的郑重承诺后,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学术性研究方兴未艾,直接研究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学术成果也有不少。 已有研究认为,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对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村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2]。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农业碳排放水平以每年平均5%的速度持续增长[3]。而随着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增长趋势变得更加明显[4],进而引发诸如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危机和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5]。事实上,农业活动中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十分明显[6]。学者们对分省的农业排放状况及分布动态[7]、排放效率[8]、区域差异[9]进行了测算,并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10]。一些学者从具体省份[11]、经济圈[12]、市域尺度[13]探讨了区域农业低碳发展路径、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的关系。由于农业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排放能达到一种自然平衡,因此农业不仅自身要碳达峰,还要助力实现碳中和[14]。为此,对农业碳汇进行研究至关重要[15]。相关研究不仅探讨了农田土壤碳汇[16]、林业碳汇[17]等方面问题,还探讨了农业碳汇的潜力[18]、影响因素[19]、测算方法[20]、补偿机制[21]等问题。农户作为农地的直接使用者和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纳主体,更是低碳农业的直接受益者,其低碳技术采纳行为直接决定农业碳减排效果[22]。因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农户的低碳经营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认为,经济因素和外部因素是驱动农户采纳低碳农业技术的关键因素[23];信息可得性[24]、信贷可得性[25]是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越高和农业收入越高的农户越愿意采用新技术[26]。但在社会小农化趋势下,农户低碳经营意愿不强[27],规模农户更愿意采用低碳技术经营[28]。 相比于农业碳排放问题,关于农村碳排放的相关研究较少。由于农村碳排放与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有关,许多学者都将研究对象定位到农村能源消费问题。这些学者探讨了一些地区农村能源消费呈现出的异质性[29-31],以及家庭特征对农村能源消费的影响[32]。 总体而言,以往关于农业农村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探讨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工具、测算方法,但目前一些基本问题诸如“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碳排放是否已经达到峰值”“农业农村实现碳中和面临哪些难题”等尚未理清。基于此,本文尝试以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在把握中国农业农村碳排放现状及趋势基础上,分析未来实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难题,进而提出中国农业农村碳中和的政策路线图。 二、中国农业农村碳排放现状及趋势测算 (一)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1.农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农业碳排放一般包括种养过程中资源或能源的投入使用产生的排放、作物及畜禽种养生长产生的排放以及各类农业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排放。从农业产生碳排放的具体活动来看,主要有农地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碳排放,水稻种植产生的碳排放,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产生的碳排放。目前对农业碳排放的计算大多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该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计算在种养过程中碳排放源的数量,以及单位碳排放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数量。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考察中国1990-2021年农业碳排放情况,具体公式如下。
农地利用活动的六大碳源排放系数见表1。在测算农业利用活动的碳排放总量后,还可以根据耕地面积计算单位耕地面积的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水稻种植产生的碳排放来自水稻田,田云在综合许多学者的甲烷排放研究基础上,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计算出水稻田碳排放系数为3.136克碳排放/平方米·天,同时选取130天为水稻生长周期,即一年为4076.8千克碳排放/公顷的碳排放[35],本研究以该研究提供的数据为水稻种植活动的碳排放系数。中国畜禽养殖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主要体现在牛、马、驴、骡、猪、羊等牲畜养殖产生的碳排放,其肠道发酵碳排放系数和粪便管理碳排放系数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