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2.012 2012年党的十八大决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举措。①②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③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其中包括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和坚持开拓创新。④该决议指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任何艰难险阻都没能阻挡住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⑤ 十八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决议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战略,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保障和支撑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新时代中国创新经济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李湛,2022)。党的二十大决定,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厘清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系、内在逻辑和独特价值,对于发展和丰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促进我国创新经济高度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于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演进 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制度变迁始终内嵌于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经济制度的探索、改革和演变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构建和演变,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封闭到开放的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具体体现为从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变迁,从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变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等制度演变。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探索,认为经济制度是社会制度结构的基础,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汤在新,2004)。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定完全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由人联合体共同占有使用生产资料和按劳分配,“社会生产的计划调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则。苏联是世界上首个实践社会主义的国家。1918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该是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不存在剥削等,把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社会主义的制度设想变成了实践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安排。列宁之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形成了第一个完整、系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实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三是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实为按“职业、职位”的差别收入分配制度。⑥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能快速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的优势,助推了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强国。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也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蓝本。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头选择照搬苏联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实施“一化三改造”路线,将私有制经济改造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到1956年底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正式确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20多年间,遵循马克思所设想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初,计划经济发挥其快速集中有限资源办大事的优势,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凸显,激励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结构扭曲等制度缺陷逐步显现,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迫在眉睫。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构与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在制度重构过程中,将生产力发展嵌入中国制度变革进程中,基于中国国情和遵循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的规律,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优势,以建成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