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23)03-0119-12 一、不同于一般的角度:从不被纪念到内隐记忆 “把那些不同寻常的角度统统集中起来!”这既是韦雷德·维尼茨基·塞鲁西(Vered Vinitzky-Seroussi)[1]对记忆研究提出的明确建议,同时也是本文的出发点。“记忆研究”(memory studies)的一般角度所涉及的,通常是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是外显的,其参与者是有意识的,大多是官方的,且具有身份建构的作用。这就涉及记忆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内的内容显而易见,而且已被多次讨论。不过这一范畴仍远未总结出记忆、社会环境和媒介传播间可能的全部关联。将记忆研究仅仅视为与纪念相关的研究使人多少想到——正如迈克尔·舒德森曾提到过的——一个仅在路灯的光束下寻找车钥匙的醉汉的例子。[2] 对于内隐记忆那些未被路灯照射的领域,传播学具有特殊的接入口。传播学的载体严格意义上并不涉及承载记忆的媒介,而是关于所谓的“当下提供者”(purveyors of the present)。[3]因此,舒德森在其有关将新闻媒体作为集体记忆媒介的思考中强调说:“并不是所有被社会记住的东西,都是通过或者联系有意识或有目的的纪念活动来完成的。相反,过往经常被掺杂到当下中,这一过程并不以纪念为目的。”[4]舒德森在此做了一个关键性的区分,即一方面是特定形式的“纪念性记忆”(commemorative memory),这种记忆往往是外显的,具有“集体自传的”(kollektiv-autobiographisch)性质并与身份建构相关;另一方面是被纳入“非纪念性记忆”(non-commemorative memory)的多种其他形式的集体记忆。 对于跨学科记忆研究而言,涉及“非纪念性记忆”的形式,要注意到的是两个维度。首先是社会语境下的一种“外显”(explizit)记忆。从记忆参与者的角度看,这些外显记忆是一种社会语境中被符号化了的记忆,它们和时间或者和过去并不相关,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也不和身份直接相关。②简言之,记忆研究能够而且也应当运用其丰富的“跨学科工具箱”(interdisziplin
re Toolbox)来处理知识文化及其历史。其次,记忆研究仍尚未真正开始对内隐记忆具有的张力展开研究。这种张力虽往往是隐性的,却又十分有用。这也正是本文的焦点所在。因此在下文中将论及媒介传播在无意识的记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什么是内隐记忆?从心理学的视角说起 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个体无意识的记忆过程。认知心理学从不同的记忆系统出发,主张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明显不同。外显记忆使得有意识地(积极而伴有意图地)唤醒记忆成为可能,自托尔文(Tulving)[5]开始,外显记忆进一步被区分为符号记忆(“知道某事”)(wissen dass)和情景记忆。与此相反,从比如系鞋带、骑自行车这样的程序记忆(“知道如何”)(wissen wie),到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的铺垫效果,这些无意识的记忆形式被纳入到内隐记忆的范畴之中。纵览如今广泛细分的研究方向,内隐记忆所涉及的总是过去经验对当下想法、感觉和行为无意识施加的影响。③ 铺垫(Priming)是心理学在实验室条件下使内隐记忆可被观察的一种方法。这一实验给受试者展示某些文字或图像,这些预先被展示的内容使受试者更容易记起之后类似的信息。且在这一过程中,受试者自己并未意识到预先展示的内容和其后所记起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在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奇(John A.Bargh)[6]著名的“佛罗里达实验”中,受试者会被展示和年老相关的词汇,比如“健忘的”“秃顶”或者干脆就是“佛罗里达”,因为佛罗里达正好是许多美国退休者的定居地。他在这些接受测试的青年学生穿过房间的过程中发现,和预先被展示了年轻相关词汇的对照组受试者相比,前者比对照组受试者的行动要更缓慢一些。 对于跨学科记忆研究来说,“单纯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s)和“真相错觉效果”(illusory truth effect)④的铺垫效果尤其重要。就是说,不断重复听到的和看到的,因熟悉而显得可信,甚至会直接被认为是真实的。对此,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解释道:“反复重复是使人相信不实说法的可靠方式,因为‘熟悉’不容易和‘真实’区分开来。”铺垫效果也能通过对性别和种族的刻板印象而导致一种“精神强迫”(mentaler Kontamination)⑤或无意识的剽窃行为⑥。 造成上述这些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内隐记忆总是伴随着相关来源的缺失。因为信息的来源及来源的状况(亲身经历还是道听途说,可靠还是不可靠,虚构还是事实),看起来在被无意图唤醒的记忆中似乎并不起作用,而发挥作用的是那些看似熟悉、舒适、无拘束和真实的回忆内容。甚至自己所经历的过去,也能够被附上主观的、“间插性的”(episodische)特点。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