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特有的人才观念,代表了我国特色人才战略模式,其基本命题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教学作为与人才培养关系最为密切的影响要素,在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教学是贯穿其中的主流价值观。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前任校长维斯特在北大百年校庆中说过的那样,“人家问我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我说最大的秘密就是,尽可能帮助每一位教师热衷于有意思的教学,再把他们引到针对教学的科学研究领域,实现卓越教学;最后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这是我们最明显的竞争优势,也是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保证”。[1]“卓越教学”一词源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范畴,卓越教学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种制度,其宗旨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从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突出,卓越教学渐行渐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人才培养正是审视我国大学教学缺失现象的重要契机。为此本文把大学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矛盾纳入到同一框架中分析,目的是获得共同的背景与话语,以深化二者相互间的联系。 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卓越教学缺失的表征 创新人才培养卓越教学缺失是指,大学将具有多重内涵、系统整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倾向为量化的科研实践,并以此引领人才培养方向与考察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表现为在:实践与理论上对优秀科研的绝对青睐及对卓越教学的相对忽视。 首先,从实践层面来看,具体化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的行政管理、学科建设、绩效管理与师资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过程、评价及目的的科研指标倾向化。被视为金科玉律的科研指标不但成为衡量与考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还在无形中成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身。相比科研成果见效快且易衡量,教学难以量化且具有潜在的长期性而言,科研投入已成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回应社会问责的重要战略选择。2022年美国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ly,简称EW)发布《第一次全国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教师假如没有文章发表是很难被聘用,沉重的科研压力抹杀了他们的育人激情与教学兴趣,发论文已成为工作与生活的真实写照。[2]大量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培育论文,而非培养学生。科研崇拜客观加速了教学边缘化趋势,除各种教学大赛外,其他如教学文化与风气、教学质量与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等重要的关乎人才培养实质的教学实践逐步弱化。本应以此体现的卓越教学,渐行渐远。 其次,从理论层面来看,大学落实创新人才培养实践,首要前提是需要全面思考并准确回答两个基础性问题:第一,要思考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究竟是什么,要回答其实践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搞清楚教学与科研究竟指什么、教什么、研什么。也就是说,要廓清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教学与科研的基本内涵,以明确人才培养实践的立足点,夯实教学与科研在理念与意识层面的根基;第二,要思考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到底为了什么,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研。即弄明白教学与科研的主要目的,以明确人才培养实践的方向,有的放矢。没有对这两个基础性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方向与实际路径就会走偏。无论对教学还是科研,都有可能造成眼光高、热情大且难以落地,反而离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远。理论讲,教学与科研是个复杂且具有历史性与发展性的动态概念,其实践问题永无止境,但正因如此,就更有理由把这个常识问题想明白。如今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践探索,都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解释力与说服力的研究。尤其不同类型与层次教育、不同类型与层次大学对各自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理念与科研实践没有清晰的角色认知与功能厘定,对各自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及建立在教学基础上的科研探究与问题意识没有形成应有的敏感,特别是对人才培养而言,本应丰富的教学实践话语没有进入充分的讨论当中。 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卓越教学缺失的危害及其根由 (一)卓越教学缺失的危害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具有整体性、差异性与育人性等基本特点。然而今天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教学缺失现象却违背了这一点。宏观来说,一是割裂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人才培养是关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实践综合体,而不仅是大学实践的一项服务,过分重视科研而忽视通过教学形成的师生合作关系,只会让教师与学生更着眼结果而各自失去教与学的热情。二是加速了人才培养的同质性。如今大学人才培养实践的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对科研量化指标的投入远远高于对教学的关注,对此,潘懋元先生曾说过,统一量化的指标体系会诱导人才培养的统一模式。[3]加剧整体人才输出的同质性,从而忽视人才的个性发展。三是违背了人才培养的育人性。育人是大学的基本且根本使命。从国际学术界共同提出的“失去灵魂的卓越”[4]和“优秀的绵羊”[5],到我国著名学者钱颖一在《大学的改革》中发现的“清华大学本科生七个现象”[6],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育人”问题,也都明确指出了育人的核心是教师促进学生对真理与真知的极致追求,更多次强调了人才培养的核心本质是“教师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当前大学教师对科研成果的敏感远高于教学使命,对科研绩效的敏感远高于教学绩效,这样的现象显然是与人才培养的育人性是相互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