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2.002 一、问题提出 学历是个体能力、志趣与社会资本的综合体现(付连峰,2016)。在我国博士规模扩招和海归博士持续回流的背景下,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劳动力市场招聘中的议价能力有所下降,开始出现学历“查三代”现象。毕业于同一所高校的博士,也会被招聘单位以他们的本科和硕士毕业高校类型加以区分,并冠以“金本”“银硕”与“铜博”的标签(汪栋、王宗业,2013;易连云等,2013;王军辉等,2014;Shen&Chen,2018;刘霄,2020)。即使硕士和博士均就读于顶尖大学,仍存在“本科学历卡脖子现象”,即因本科毕业于地方普通高校而在求职过程中无法获得名校面试机会。①一项针对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研究也发现,相比“金本”与“银硕”,本科和硕士就读于非精英大学的“铜博”在学术劳动力市场求职时更可能受到歧视(高耀、杨佳乐,2019)。 尽管社会各界对“金本”“银硕”和“铜博”的关注很多,但是相关研究多来自个案分析或对博士生的主观自评调查,缺乏对这三类博士科研能力的客观测量及其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真实就业状况的实证分析,难以真正回应三类博士在就业结果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若存在差异,其原因是科研能力的差异还是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学历歧视。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 为此,本研究利用某“双一流”建设高校10届博士毕业生科研发表和就业数据,基于信号理论实证分析“金本”“银硕”“铜博”的标签能否反映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在科研能力可比的情况下比较三类博士毕业生在从事学术职业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高校教师聘用与人才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被冠以“金本”“银硕”和“铜博”的三类博士,其主要差异是获得博士学位之前的本科与硕士学历,即前置学历差异。②关于前置学历能否反映博士个体能力差异的研究存在如下两类迥异的观点。 (一)前置学历是个体能力的有效信号 信号理论认为学历可以有效反映个体能力,当雇主难以直接了解求职者的能力时,会倾向于用学历来识别求职者的能力,从而快速且低成本地筛选出高能力的求职者(Doeringer & Piore,1971;Connelly et al.,2015)。尤其是在学术劳动力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当应聘者的博士毕业学校相同时,大学(或科研机构)就会倾向于将他们的前置学历作为其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 这一信号的有效性取决于在不同教育阶段考取顶尖大学的难度差异及不同类型大学培养质量的差异。首先,从入学机会来看,通过高考进入顶尖大学的竞争最为激烈,若以竞争力来衡量能力,则“金本”所反映的能力更强。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每年在各省的本科录取率约为万分之一,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③而本科毕业后部分学生会选择就业或出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顶尖大学的竞争程度有所降低。且有研究认为,近年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考取顶尖大学硕士和博士的能力信号不及高考进入顶尖大学所反映的能力信号(李彬、白岩,2020)。 其次,从培养过程来看,顶尖大学的培养质量也为“金本”与“银硕”的能力信号提供了支持。除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性投入以外,顶尖大学还能依靠其学术声誉获得额外的专项经费(李彬、白岩,2020)、科研项目收入、校友捐赠和校企收入等(王战军等,2021),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朱建育等,2013)。同时,顶尖大学拥有更加优质的师资和更为丰富的科研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Long et al.,1998),提高社会认可度(李冬、沈红,2009;王嘉颖,2014;付连峰,2016)。 最后,从教育的累积性特征来看,由于个体发展会受到前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影响,本科和硕士阶段就读于普通高校的“铜博”与“金本、银硕”在本硕阶段的差异会呈累积趋势不断放大,最终使得早期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发展远远优于其他群体(Diprete & Eirich,2006)。如蔺玉(2012)的调查发现,本科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博士生的科研产出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博士生。 (二)前置学历反映个体能力存在偏差 尽管学历是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仅以学历来反映能力也可能存在偏差。在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下,学生能力与其就读本科大学的层次未必能够实现精确匹配。各省人口规模和高校招生人数不同,各省份考生考取精英大学的难度也存在差异。例如,2020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各省的录取人数为30人(西藏)至550人(北京)不等,考生人数则为32900人(西藏)至1158000人(河南)不等;相比北京1.1%的录取率,河南的录取率仅为0.0345%。④录取率的省际差异可能使得能力类似的学生会进入层次不同的大学。加之高考“一考定终身”和应试特点突出,高考成绩未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能力。而人的发展又是动态变化的,仅从第一学历或前置学历来判断博士生能力可能会有所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