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23)02-0046-11 “女吊”是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鲁迅《女吊》中开首的这句话,在今天读来依然有着惊心动魄的力量。考虑到该文乃鲁迅辞世前一个月留下的最后几篇作品之一,它对于理解鲁迅一生思想的意义,更为重大。然而近年来,随着绍兴目连戏抄本整理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了现存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绍兴目连戏抄本中“女吊”故事与鲁迅的叙述阐释有着较大差异,故而进一步提出了鲁迅是否在该文中“发明”了女吊身上本不具备的“复仇精神”的疑虑。①由于这一问题不仅对从根源上把握鲁迅的思想体系,同时对中国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而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故而本文希望较为彻底地梳理自明代以来江南地区目连戏抄本中“女吊”故事的源流,厘清其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此基础上,结合明清两代的历史与民俗文化背景,探索鲁迅将女吊视为“复仇”象征的理据为何。而鲁迅又是怎样通过对“女吊”故事的叙述与阐释,建构了解读地方传统文化的全新可能性,这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又能提供何种启示,则是本文将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童养媳”还是“妓女”——目连戏女吊故事源流考 在目前可见的晚清直至民国的绍兴目连戏抄本中,②女吊的故事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构型:女吊本名玉芙蓉,被卖入勾栏,遭虔婆打骂凌辱,不堪折磨,上吊后变为厉鬼。由于横死,必须“讨替代”才能超生,故而淹留人间20余年。恰逢董员外之妻陈氏院君路遇二骗子劝赈,董院君捐助金钗一股以祈求子嗣,其夫归家知妻被骗,将其殴打后赶出家门,董院君流落街头准备自尽。男吊女吊赶来“讨替代”,女吊获胜,成功诱其自杀。最后女吊上台,告诫观众珍惜生命。 由于这个故事与鲁迅在《女吊》中的叙述相去甚远,故而引起了诸多学者对鲁迅记忆之可靠性的怀疑。《鲁迅全集》释“杨家女”曰:“应为良家女。据目连戏的故事说:她幼年时父母双亡,婶母将她领给杨家做童养媳,后又被婆婆卖入妓院,终于自缢身死。”③这一解释并不是很有说服力,有研究者指出,在目前可见的女吊故事版本中,“并不见两次被卖,先做童养媳后入妓院的说法”,因而认为这则注释“注释者显然参照了某个妓女故事版本,由于其与鲁迅提供的童养媳一说无法匹配,于是采取了将两种说法拼合的处理方法”。④这是很有可能的。然而,鲁迅记忆中的“童养媳”或“儿媳”故事,尽管在目前的绍兴目连戏抄本中并未见到,但是由于目连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村镇的戏班都有自己独特传承的演出本,现存抄本的数量比起曾经存在过的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而言只是九牛一毛;所以,现存绍兴抄本中并未发现鲁迅讲述的童养媳故事,这一事实不足以否定鲁迅记忆的可靠性。恰恰相反,综合审视目前已有的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目连戏抄本,追根溯源,结果显示,鲁迅记忆中的“童养媳”故事,实际上是独立于现存的妓女故事、流传于江浙地区的另一个女吊故事体系。由于笔者目前所见的论文均未就此做出较为系统的梳理,故而本文不揣繁琐,希望将“童养媳/儿媳”系统女吊故事在江浙地区的流行情况,以及“童养媳/儿媳”与“妓女”故事系统间可能的交汇流变状况,做一简单介绍,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对女吊形象的解读究竟源自何来。 目前所发现最早的目连戏剧本,是郑之珍所撰《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现存明万历十年(1582)新安郑氏高石山房刻本(以下简称“郑本”),藏国家图书馆。鲁迅藏书中亦有此本。⑤目前学界公认,郑本与江浙地区的目连戏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是后者的源头之一。郑本中尽管并无《男吊》《女吊》等出,但与现存绍兴目连戏中常见的“女吊故事”相比,有一些与鲁迅所叙紧密相关的元素,十分值得重视。 在郑本中,女吊尽管尚未以一个独立角色的形象出现,但在《修斋荐父》一出中,已经出现了女吊故事的雏形: 王舍城中飒飒悲风起,好人家男女去做贼,发告到官,死在牢狱里,这便是囚死的孤魂。(合)来赶甘露会。(走一转)王舍城中飒飒悲风起,媳妇受不得婆婆气,冤枉叫皇天,悬在高梁底,这便是吊死孤魂。(合前)(走)王舍城中飒飒悲风起,好人家女儿卖在勾栏内,受不得亡八气,跳在长江里,这便是淹死的孤魂。(合前)(走)王舍城中飒飒悲风起,孤独鳏寡无衣食,四面去哀求,倒在中途里,这便是饿死的孤魂。(合前)王舍城中飒飒悲风起,庄家砍柴种田地,遇着那恶虎与毒蛇,伤在深山里,这便是咬死的孤魂。(合前)(众走,唱)可怜见(叠)孤魂野鬼挂高幡(叠)特来招集愿你都来赴佛会,那寒者添衣饥者足食,来此良因同生乐地。⑥ 郑本这一出中邀请了各色各样的“横死鬼魂”即俗称的“五殇鬼”来“赶甘露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吊死孤魂”和“淹死孤魂”的身世:在这里,“吊死孤魂”也就是后来“女吊”的原型,被明确地描述为“受不得婆婆气,冤枉叫皇天,悬在高梁底”的儿媳妇,而“淹死孤魂”才是“好人家女儿卖在勾栏里,受不得亡八气,跳在长江里”的妓女。前者的故事明显地指向了鲁迅回忆中“备受虐待以致投缳”的童养媳女吊故事,而后者的身世却近于绍兴目连戏中现传的“女吊”妓女玉芙蓉的形象。在后世的目连戏演出中,存在着大量由郑本中的一句或者一段话发展出的独折戏或“小戏”,如《绍兴救母记》中的《孝妇》《弄蛇》《背疯》等均属此类。所以女吊故事在演出过程中逐渐融入别的元素发展丰富为独立的一出,也是符合目连戏的发展规律的。 《修斋荐父》一出后来在绍兴目连戏中演变为《施食》(或名《焰口》),查考目前各本均有,且从唱词来看,与郑本的亲缘关系十分明显,传承有序。而这一出在目连戏的演出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连戏在绍兴的演出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目连班”全本搬演《目连救母记》,即狭义的“目连戏”;另一种则是由专业戏班出演的“平安大戏”,然其中亦需穿插《目连救母记》中“极为观众所熟知的、出现鬼魂的折子及某些宗教‘仪式’,如《男吊》、《女吊》、《跳无常》,及‘起殇’‘施食’‘烧大牌’等”。⑦“施食”一出并不像《男吊》《女吊》《无常》那样精彩而为观众喜闻乐见,它成为“平安大戏”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主要是由于其在目连戏演出的民间信仰目的中承担了重要的结构功能。而查考《施食》的戏文,与郑本的结构颇为相似,如上引邀请“五殇鬼”来赶甘露会的段落,庚申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