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同中求异”:寻找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 2020年春天我在东京,和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日本学士院院士渡边浩教授(わたなべひろし,1946-)有几次交谈。他有一个说法相当有趣,他说,人们都熟悉日本明治维新初期两个重要的举措,一个是“大政归还”(1867年,又,1868年“王政复古”,即重新确立天皇权力,强化统一国家的中央集权),一个是“撤藩置县”(1871年,1869年有“版籍奉还”,即从封建制转向郡县制),表面上是日本在追求“近代/西方化”,实际上也是日本走向“古代/中国化”。他认为,虽然在目标上是为了实现“近代/西方化”,但在路径上却是把日本传统的帝国体制和社会结构,往古代中国化的方向转。 这个说法半是比喻,半是玩笑,但我觉得很有深意。②为什么?因为这个说法提醒我们三点:第一,明治以前(至少镰仓、室町和德川时代)的传统日本政治文化和传统中国不一样,所以,走向近代的日本才要“尊王攘夷”和“撤藩置县”,把原来日本的“天皇与幕府”双重体制和“天皇—幕府—大名”的重层结构,往传统中国高度集中的皇权和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县制上靠;第二,如果这是日本“走向近(现)代”的制度基础,那么就要追问,为什么日本转向类似传统中国的制度,明治维新后走向了现代化(当然也走向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而中国本来就有这种制度,却不能在晚清顺利完成现代转型?第三,如果这说明所谓“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日本,在传统政治文化上和中国并不一样,那么,究竟在什么地方两国有差异,为什么会有差异而且是“结构性的”差异?在这篇文章里,我想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 关于传统中日之间政治文化的比较,很长时间以来被“一衣带水”“同文同种”这些感觉带到沟里,也因为所谓“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这类概念产生很多误解,总觉得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人,而且认为古代日本文化大半来自中国,甚至日本人种都来自中国,所以,中国常常习惯于说,“咱们的”东亚文化。至于说到传统中日政治文化,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的,可能是古代日本从隋唐中国学去的,如《宪法十七条》建构的“律令制国家”,如“官阶十二等”仿效隋唐的职官和服色,如《见在书目》中所见遣隋使和遣唐使带回去的各种书籍。可是,如果你往深处看,就像丸山真男(まるやままさお,1914-1996)那个著名比喻中说的,其实,传统中国和古代日本各有各的“执拗的持续低音”,在修饰并且改变着这些宏大的“主旋律”,③这使得中日之间传统政治文化(当然也包括制度、宗教和观念)的差异,未必就比东西之间(如中美、中法、中英、中德、中俄)的差异要来得小。 学术研究,尤其是比较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如果你总是想“异中求同”,像钱钟书先生说的,寻求“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也不是不可以,那往往是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事情,因为它的指向是寻找人类共同的价值、感情和道理,这当然是高尚的。但是,作为历史学者,可能更需要的是“同中求异”,也就是顺着历史,找到各个国家与族群的差异,说明它的渊源和流变。然后解释清楚在一个看似同一的文明区域,为什么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和不同的族群认同,而且这种种不同,最终又怎样影响了走向近代的不同路径? 因此,有关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及其影响,我打算从三个维度来分析和讨论。在上篇《皇权与革命》中,我会讨论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的差异,政治伦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不同,以及政治变化的路径究竟只能依赖改朝换代的“革命”还是可以依赖“维新”;中篇《郡县与封建》里,将要分析传统中国与日本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这两种国家形态的命运差异;在下篇《王权与神佛》中,我想借用宗教史资料,讨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政教关系上的差异,因为这涉及走向近代过程中,这种有差异的政教关系,会如何影响日本、中国以及欧洲的各自走向。 上篇:皇权与革命: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先讲一个故事。北宋初期,日本禅僧奝然来中国,向刚刚建国的宋代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匡义,939-997)介绍日本天皇世世相承、大臣代代传袭的历史,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万世一系”。宋太宗听后很震惊,也很感慨。《宋史》里说,“上闻其国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因叹息谓宰相曰:‘此岛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继袭不绝,此盖古之道也。中国自唐季之乱,宇县分裂,梁、周五代享历尤促,大臣世胄,鲜能嗣续。朕虽德惭往圣,常夙夜寅畏,讲求治本,不敢暇逸。建无穷之业,垂可久之范,亦以为子孙之计,使大臣之后世袭禄位,此朕之心焉’”。④ 也许这里的道理,宋太宗是装作不知道。据说,他刚刚经由斧声烛影,拿下了哥哥的皇位,心里也许还有什么秘密。当然,也许宋太宗是真不知道。因为中国做不到“一姓传继”,是因为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里,始终有“改朝换代”的革命传统。我无法揣测宋太宗的心理,不过,中国不可能像日本一样“万世一系”,从政治史和思想史的角度看,却是有必然性的。 为什么?因为古代中国儒家有“汤武革命”一说。儒家虽然也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制度神圣不可侵犯,但它偏偏画蛇添足,觉得天子还要以“德”配“天”。如果你没有德,就有人要取代你,这个时候,以下犯上的反叛就是合理的。这一点,读《孟子》就可以知道。⑤历史上每一个试图夺取政权的人,大抵都会宣称自己是“汤武革命”,所以,后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才对《孟子》很不满意,觉得孟子是悖谬乱说,要让人搞个《孟子节文》出来,把这些文字删去。⑥大家知道,商汤取代夏桀,周武征讨商纣,按理说本来是篡夺王位,那么,你怎样证明他有合法性?于是儒家就说,夏桀和商纣失“德”,所以,原本的犯上作乱,在古代是“大逆不道”,但因为商汤和周武有“德”,所以“造反有理”,革命就是正义的,这就叫“替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