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鲁番文献与杜诗的可“比”性 吐鲁番是丝绸之路西域段的重镇,是数千年来世界主要文明汇聚的地方,近百年来,这里出土了成千上万卷文献,从而改变了世界文化史研究的面貌。与敦煌文献主要以佛经或以佛经有关的题材不同的是,吐鲁番文献有更多的行政文书、经济文书、军事文书、法律文书,世俗性更重,因而更具有珍稀史料价值。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厚重的史料价值。早在清代,章学诚就提出“六经皆史”的著名论断①,“六经”里就包含了《诗经》。现代学者陈寅恪将中国古诗与外国诗对比,分析了中国古诗具有史料价值的原因,指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如唐诗三百首中有的诗短短二十余字耳……外国诗则不然,空洞不着人、地、时,为宗教或自然而作。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②陈寅恪引唐诗证史极为广泛,如《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一书所引唐代诗人除元稹和白居易外,还有杜甫、杜牧、卢纶、张祜、李德裕、徐凝、韩愈、贾岛和王建等诗人的诗句。在陈先生的唐史著述中,随处可见引唐诗来证史和释史之文。陈寅恪以诗文证史,前期之重点在唐代历史研究,主要是引诗文中材料补充、考证史实,以探求古代之名物、制度、地理、风俗等方法上以考据为主。③ 杜诗以历史叙事著称。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启《本事诗·高逸》:“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④杜甫对于包括吐鲁番在内的西域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战况时事了如指掌,杜诗中有大量涉及吐鲁番为代表的西域的内容。杜甫《高都护骢马行》:“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⑤杜甫《观兵》:“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⑥此处的安西、交河,均在吐鲁番。尤其是杜甫《前出塞》九首,更是写以交河为代表的吐鲁番⑦。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瞋。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迳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⑧ 二、杜甫与边塞诗人 杜甫与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等人交往密切,而岑参就在吐鲁番为代表的西域留下了厚重的足迹。岑参于天宝三载(744)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⑨。高适于天宝八载(749)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载(756),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去世,时年六十二岁。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虽尽,秋来兴甚长。物情尤可见,辞客未能忘。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举天悲富骆,近代惜卢王。似尔官仍贵,前贤命可伤。诸侯非弃掷,半刺已翱翔。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⑩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安稳高詹事,兵戈久索居。时来知宦达,岁晚莫情疏。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11)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余力,早寄从军诗。”(12) 岑参以写吐鲁番和西域出名(13)。岑参到过吐鲁番,吐鲁番出土73TAM506:4/32-15之九《唐天宝十四载(755)某馆申十三载三至十二月侵食当馆马料帐历状》(4-507)可以为证(14)。文书中西州(今交河故城)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
[坊]帖岑判官马柒疋,共食青麦叁
五胜。付健儿陈金。”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且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这笔账说的是岑参一行的七匹马在驿站食用了青麦叁
(斗)五胜(升),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健儿陈金。又检73TAM506:4/32-1之五《唐天宝十四载(公元七五五年)交河郡某馆具上载帖马食
历上郡长行坊状》(4-425)也有类似的记载:“郡坊帖马陆疋,迎[岑][判]官,八月廿四日食麦肆
伍胜。付马子张[什]仵。”岑参往来于轮台、交河等地之间,“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至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15),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路遇返京使者,想到家乡,也曾泪流满面地写到:“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16)岑参对以吐鲁番为代表的西域感情是非常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