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3)01-0036-0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资金全方位紧缩,给高校办学经费带来下行压力。[1]为释放大学的经济活力,美国政府在1980年颁布《拜杜法案》,允许大学以技术转移的方式获取商业利益,从而揭开了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序幕。教师学术创业是教师在学术岗位职责范围外,利用专业知识以及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等[2],通过知识的转移、技术的转移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转移使自身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过程。[3]这一活动实现了学术性与创业性的统一。参与学术创业活动的研究型大学教师可称为学术型企业家(academic entrepreneur)。学术型企业家有别于传统教授,他们通常借助自己的学术声望、专业特长等,参与公共事务或进行经营活动等学术以外的事业。[4]在学术创业过程中,教师要同时承担学者和企业家的双重角色与职责,正因如此,诱发了两种角色间的冲突。教师在扮演学者与企业家两种角色时会产生角色期待、角色认知或角色实践冲突。[5]角色冲突化解既是释放教师学术创业活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将学术创业主体从学校层面转移到教师层面的重要切入点。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角色冲突的诱因 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发布《了解2020年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指出美国对高校的投资预算正在不断下降,政府尝试将部分经费筹集权下放给研究型大学以应对此危机。[6]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师学术创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活动形式以校外兼职、技术顾问、政策咨询、成果转让和创办企业为主。然而学校文化差异、角色期待差异、角色认知差异等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角色冲突埋下了伏笔。 (一)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的差异 双元角色的充任使得教师同时嵌入学术和商业网络中,面临学术文化和创业文化的双重冲击。[7]研究型大学有自己的组织文化,即大学内部成员(例如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与大学外部人员(例如政府、认证机构、工会、供应商)进行交流的价值观与规范。[8]7自19世纪德国大学模式确立后,研究型大学内部就始终存在教学与科研的文化冲突,这两种文化统整形成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文化。20世纪后期,学术创业带着极大的冲击力迅速席卷全球高等学府,研究型大学不得不在教学和研究两个中心之外,留出学术创业活动的位置。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职能演变历程,以及教学和科研在大学内部经历的文化融合之路可知,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内部文化冲突,比传统的教学文化与科研文化之间的矛盾激烈得多、复杂得多”[9]86。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之间的分庭抗礼状态一直持续到21世纪,成为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冲突的文化根源。 学术文化是一种追求学术自由、探寻真理、科学至上的文化,[9]87这种学术文化自研究型大学诞生以来延续至今。长期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为使命追求,注重教学与研究质量,以大学声誉为荣。受这种学术文化熏陶的教师把时间重点分配给教学、学生学习评估、出版、会议演讲等活动,以任职、晋升和工作评估为工作的重要方面。创业文化是一种追求产品利润最大化、知识资本化的文化。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文化以追求产品商业化和知识的资本化为使命,以产品盈利、抗风险能力提升、技术转让、创新为终极指向。受创业文化的影响,教师需要将时间分配给获取启动资金、配备资源、设计产品模型、开发与测试、制作计划表等活动,此外,还要进行产品推销、管理团队和财务、沟通校内校外等事项。[8]6两种文化无论从价值取向还是从终极目标来看都有区别。在学术创业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考虑研究的商业价值,就会丢失学术底色;相反,如果一味坚守学术之道,商业利益又会受损。学术型企业家既要遵循学术文化的要求,又要兼顾商业文化的规则,这两种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地带来角色冲突。 (二)默顿规范与企业家规范不同 学者与企业家遵循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学术创业行为。美国研究型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学术研究视为安身立命之本,而推崇学术研究的校园文化给大学教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校园文化中,直接影响教师的是以默顿规范(Merton's norms)为核心的学术理念。长期以来,学术界坚持将默顿规范作为默认理想,以推动对知识的自由追求并维持教师的专业自主与角色认同。1942年,美国科学社会家默顿(Robert K.Merton)出于对科学研究未来命运的思考,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书中提出默顿规范。默顿规范强调普遍性、共有性、去私利性和怀疑主义,成为学术界普遍奉行的准则。[10]267-278默顿规范作为学术界难以撼动的存在,直接规范着教师的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行为。 20世纪70年代,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的裹挟下,研究型大学经历了职能转变的“阵痛”期,与之相伴的是教师对知识价值看法的悄然变化,即知识价值由单纯追求公共价值向兼顾公共与私人价值转变。公共价值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指知识的形式和探究方法不受信仰和价值世界的“无序性”的“污染”,知识是“价值中立的”[11]25,是以一种公允姿态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的。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学独立于市场之外,教师主要受服务意识和利他主义理想影响,他们追求知识的公共利益,将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承担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工作、为学术会议和期刊撰写论文等,并把教师这一崇高职业所带来的固有报酬作为自身工作的回报。[11]4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政府资助的减少与经济全球化两大因素,共同推动大学与教师走向市场,政府和高校鼓励教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因此,大学教师将研究更多转向与市场相关的项目,以追求研究资金的稳定性。[12]教师参与学术创业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活动。学术创业的产权明确,效益归属于所有者,创业成果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可以说是知识私人价值的合理实现。换句话说,教师学术创业意味着学术研究成果的公共性质变成为个体利益服务的私有性。教师保有利益动机进行学术创业时倾向于知识的营利性价值,即知识资本理念。知识资本理念强调独特性、私人财产、激情和乐观主义的企业家规范。有学者认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