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研究生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作者简介】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京),2023.1.1~4 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里,受教育的主体是二元的,包括在校生和在企业工作的学生;教育的主体也是二元的,有企业和学校;教育的范式也是二元的,包括“双导师”制以及不同学习年限学生的培养任务。而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这些学生和学校里面其他的学生,比如按照学术学位规格要求去培养的学生,又构成了新的二元,一个是面向企业、面向发展的实际问题,另一个是工科的、理科的、面向工程科学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关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新情况。 现在讨论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新的、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不太多的问题。这个计划和以往的工程博士生或工程硕士生培养不一样,和目前国际上的工程硕士生和工程博士生的培养也不完全一样,体现了现阶段的中国特色。我们有中国特色,能不能做出世界水平?这是我们面临的任务。现在这个培养模式,教育者包括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受教育者可以是从未参加工作的在校生,也可以是已经工作多年的在职生。这种场景和MBA教育有相同之处,对应的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模式;另外还有“1+2”,或“2+3”这样的分年度时段的教育模式。导师由两支队伍组成。面对这样的新模式、新做法,怎样才能把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做好? 一、比较视角: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国一流大学群体的崛起,目前在世界上已经获得了高度的关注。2008年在杭州召开了C9大学联盟成立的会议,到目前为止这9所学校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当时我们所采取的方针是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英、美等国教育模式的影响。2021年8月,美国的一个智库(全称为“国家安全和未来技术研究中心”)专门发布了一个报告,报告中指出:关于理工科博士生培养,在2020年,美国每培养出2个博士,中国就能培养出3个博士;并且预测到2025年,美国每培养出1个博士,中国就能培养出2个博士。该报告中提到,如果对中国培养的博士质量有质疑的话,这些博士中70%都是由“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的,而且这些高校和中国的科技头部企业的发展相契合。 从研究经费规模来看,也能发现不少亟须关注的问题。我们统计了2020年的数据,这里包括按照软科发布的排名为美国前8所的顶尖高校,加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中国的C9高校,再加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科研经费的规模看,尽管美国有几所学校,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由于和国家实验室的联系以及对临床医学领域的超大资助强度,所以科研经费比较多,但我国的大学在研究经费规模上也已经进入了可以与美国相类比的程度。中国培养理工科博士生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新知识还没有达到顶天立地的程度,而是中部隆起比较明显。也就是说,我们基础学科繁荣发展,但是科研前沿引领不足;基础研究成果丰硕,但支撑发展驱动不足;科研队伍规模庞大,但是顶尖大师尚显缺乏等等。如何把“政产学研用”交织形成一个有效的螺旋体是现在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卓越人才培养和评价,也是本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评价”论坛讨论的主题。我们既不能用现有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也不能完全仿照现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这些以往的经验都不能完全契合上述二元性的特征。二元理念和结构组成如果发生冲突或争执怎么办?从各校的实践来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试点经验,但更多学校还停留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如何更好地与工程结合,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或者社会发展相结合这个层面。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重思概念: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内涵 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科协十大的讲话中专门提到了“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他要求积极发展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同时要使得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能够起到既联系基础科学又联系工程技术的作用[1]。 从世界范围看,大学的治理模式和研究生教育有两个代表性模式,一个是英、美等国的模式,它所培养的是PhD,时间一般大于三年,培养模式主要是“自由探索”加上“工程科学”。与其不同的另一种是欧洲大陆的模式,它所培养的是Doctor of Engineering,培养专业上顶尖的卓越人才,它发展的是技术或者是技术科学。其中的代表为欧洲大陆的技术大学,如德国、荷兰、瑞士的工科大学(TU)系统,或者法国的工科院校系统,以及苏联的一些高校。钱学森先生1947年在浙江大学做了一个演讲,题目为《工程和工程科学》,就讲到工程科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 现在出现了形式各样的新工科,有新分出来的工科,有新成长出来的工科,有新构架下的工科,有学科交叉形成的工科,有新理念上的工科,还有二元发展的工科。在不同类型的学校里,这些不同表现形式的新工科、这些不同的教育模式,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比如,之前以文理科为主的高校,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新工科,是新构架下的工科和新成长的工科;之前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更加注重把工科和工程联系起来,如采取T形构架下二元发展的工科。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我觉得工程教育都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育,而不应该是封闭在校园里面的教育,也不应该是每个学科都自己垒一堵墙封起来的教育,所以应该有开放式的教育体系,有包容性的教学大纲,有融合体的师资构成,有交叉型的人才培养,有培养跨学科能力的平台,有上下游的实践体验和全球通畅的访学网络。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这样的教育增添了新的维度和新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