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23)01-0001-11 DOI:10.16697/j.1674-5485.2023.01.001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是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中国正式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1]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2]面对“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在当前特殊节点上的特征变化及其时代内涵,积极探索普及化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普及化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背景 中国在普及化阶段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仅代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文化素质与人力资源进入更深层次的开发进程,更意味着全球高等教育格局将会迎来新的调整变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找到与自身境况相适应、更具操作性的改革举措,首先需要认清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明确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历史方位。 (一)战略“交点”:从跟随追赶转向超越引领 在21世纪之前,美国、加拿大、芬兰、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就已经先后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Gross Enrollment Rate,GER)于2002年首次突破15%,随后持续保持较高增速,2003年达到17%,超过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6.48%);2004年达到19%,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8.43%);2013年达到34.5%,超过世界综合平均水平(33.45%);2020年达到54.4%,不断靠近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7.55%),具体见图1。从大众化到普及化,英国用了25年,美国用了40年,而中国仅花费17年时间便提前完成了这一重大转型。[3]总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在近20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在纵向上的数量规模已经达到历史最高位,基本形成了与国家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格局;在横向上与先发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逐步接近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图1 2000-2020年中国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情况 注:根据中国教育部历年发布的教育统计年鉴与教育发展公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统计数据绘制,其中2020年低收入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缺失。 (二)战略“拐点”: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 从世界高等教育的演变轨迹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在搭建好相对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架构,做好高等教育质量准备之后才开始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越大,越需要筑牢支撑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体系与结构“储备”基础。[4]中国高等教育刚刚踏入普及化门槛,尚停留在普及化进程中的初级阶段,结构性、制度性的设计安排相对滞后,亟须将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只有尽快进行体系结构调整,推动形成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常态,才能实现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更好地抵御系统风险与挑战。 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68个国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其中处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期(毛入学率80%以上)的国家有24个,处于普及化阶段中期(毛入学率在60%至79%之间)的国家有28个,处于普及化阶段初期(毛入学率在50%至59%之间)的国家有16个,目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及相关信息见表1。
(三)战略新“起点”:从模仿借鉴转向本土创新 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所对应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并非一种指向既定目标或结果的绝对性指标,而是代表高等教育方方面面都将产生重大变化的“风向标”。普及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张的同时,还面临着教育理念、结构、运行机制、社会职能与边界性质等内生要素的变化。这一系列深刻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科教战略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等所带来的强大驱动。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基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体系形态,而中国在百余年前开始建设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体系,其间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转折,先后模仿借鉴日本、美国、苏联以及欧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步摸索和搭建起高等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5]在此过程中,中国不断追寻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坚持构建本土化、系统化的高等教育中国模式。立足普及化时代新起点、新格局,中国既要继续学习他国高等教育的先进制度,更要总结和提炼历史经验,努力提升本土高等教育自主创新动力,建设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