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49.2;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23)02-0062-09 一、引言 21世纪是数字信息时代。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数字经济国家建设布局,都意味着数字信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话语,其影响遍布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是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融合”[1],传统文化也不例外。随着村落外部力量与新的信息媒介的介入,村落中的传统文化经历现代文化的选择与再生产,其文化参与主体的社会交往被不断重构,而传统村落原有的土地空间亦被不断优化,村落传统文化空间在现代信息社会遭遇了重新审视与发展困境。 文化空间的概念源于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所著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原指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实体空间场所。[2]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产生”[3],而国外学者起初亦将文化空间看作是一种物质空间或社会空间,[4]是一种文化能够习得并得以传承的框架。[5]国内学者认为,文化空间“本义是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6],其形成“与特定的历史场景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7]。文化空间亦作为研究视角,探讨一定区域内的文化变迁或传承重构等相关问题。[8]同时,“文化空间”作为一个专属概念,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9] 从文化的生成视角看,个体的文化属性不是生物遗传,而是来自社会化和习俗熏染的集体文化记忆,“它指所有通过一个社会的互动框架指导行为和经验的知识,都是在反复进行的社会实践中一代代地获得的知识”[10]。从乡村文化空间的角度看,“乡村空间中产生了文化的部分,乡村空间不仅是物质地域上的空间,更是村民等主体构想、创造和共享的文化空间”[11]。故而本文的文化空间,是指拥有集体文化记忆的文化主体进行文化实践与交往的既定空间。随着作为传统文化原生土壤的小农社会空间逐渐消解、传统村落向现代村落转型的文化变迁以及全球一体化趋势,传统文化空间在当代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很难再靠其自身力量来维系。同时,超越传统时空限制的元宇宙数字空间重构了传统的文化空间中个体、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形塑了主体自由化、文化数字化、交往虚拟化的新型数智文化空间。这对于依托于物理环境而存在的传统文化既是一种正面冲击,亦为其指明了元宇宙时代的发展新方向。 当下对“元宇宙”概念的溯源,大多来源于尼尔·斯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在小说中,斯蒂芬森所想象的元宇宙更多是作为一种与物理领域并行运作的开放式数字文化。[12]2021年3月10日,Roblox公司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吹响了人类进军元宇宙的号角。2021年11月28日,美国Facebook公司正式更名Mate(元),宣布重点转向“元宇宙”,掀起了全球“元宇宙”热潮。自此,除却文学、游戏以及科技产业领域的虚拟空间热点,元宇宙的学术研究亦呈现井喷式增长。目前业内对“元宇宙”的概念界定并未统一,学者们基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元宇宙进行了相关研究。有学者认为元宇宙是一种起始于游戏平台、奠基于数字货币并由一系列集合式数字技术和硬件技术同步涌现所支持的、人类生活深度介入其中的虚拟世界及生存愿景,并分析其核心机理与逻辑是一种新型数字经济。[13]也有学者从技术角度出发,认为元宇宙代表了视觉沉浸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其本质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在线数字空间,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实践场域。[14]还有学者探讨了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具体分析了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媒介演进逻辑及其对于人的社会实践自由度的维度突破。[15]总体而言,研究集中于信息经济、金融、计算机、传播等学科领域,探讨了“元宇宙”的相关概念、信息技术、传播媒介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却鲜有人关注在数字网络时代,受到虚拟空间冲击的传统文化空间应如何进行传承重构,亦未有学者研究传统文化在元宇宙时代的价值意义与内涵。 从虚拟空间的重构视角检视传统文化空间再生产问题,是因为当下的数字信息时代正在给传统文化空间的延续带来多重考验。无论是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文化空间的文化参与主体带来了更丰富体验,还是超越时空界限的网络媒介对自然物理空间的映射取代,或是数字文化理念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冲击与替代,都揭示了传统文化空间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困境,以及对其进行虚拟空间再造的必要性。这也是数字媒体时代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与保护利用的必然过程。据此,基于传统文化空间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困境,探讨其在元宇宙时代的数字时空再生产与价值重构,分析传统文化如何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完成其文化想象共同体的传承再生,便是数字经济社会中传统文化工作的研究重点。 二、传统文化空间的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