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3)01-0112-123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而且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形成了新的聚合关系。这种新的聚合关系比日常关系更具广泛性、穿透性和公共性,但同时也更具有依赖性、社群性和疏离性。它既造就了面对面的熟悉的陌生人,即社会的陌生化;也造就了不见面的陌生的熟人,即网络社群的熟悉化。借助网络平台,新型聚合关系从一开始建立就处于精神性空间,带有文化特质。它以文化关系为表征,并在其逐渐展开过程中具有了新特性和新功能。在网络虚拟关系下形成的新型文化,被称为网络文化,它具体表现为一种圈层亚文化。这种新型圈层文化对人产生的实际影响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网络表象层。它是虚体之间的共生性情感连接,这种连接从一开始就被平台所建构,实体被置换成数据,并在算法的操纵下通过数据实现自我重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可见却真实存在的现象世界,它的空间更大,活动范围更广,是人们新的活动场域。第二个是社会现实层。虚体不是对实体的替代,而是对实体的摹画和延展,它以实体为依托并回归实体。网络空间的出现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提升了人的交往效能,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可以找到自己的趣缘群体,但人的交往范围和交往方式的改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关系的基本属性,只是从人的实体间关系拓展到了人的虚体间关系。它增加了对人的认知的复杂性,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自身。这就需要我们在虚实两重关系下全面审视数字时代下个体的人格现状,确立新的个体认同。 一、圈地自萌:圈层亚文化的成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中,关系是人类特殊的本质存在属性,甚至人的本质也由社会关系所规定。马克思在谈到“关系”时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①人与动物不同,人对他物的关系不仅是作为关系存在的,而且这种关系反过来也规定和制约着人的存在。人既是关系的建构者,同时也被关系所塑造。正是在日益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作用下,人被塑造成了人,成了关系的存在物。可见,人具有关系建构的能力,同时也为关系所建构。 在商品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表现为直接的感情关系,而是借助一定的物品发生的消费关系、买卖关系或交换关系。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说:“我们彼此进行交谈时所用的唯一可以了解的语言,是我们彼此发生关系的物品。我们不懂得人的语言了,而且它已经无效了;……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语言在我们看来成了对人类尊严的侮辱。相反,物的价值的异化语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当然的、自信的和自我认可的人类尊严的东西。”②当人与人的交换关系处于统治地位时物的价值就取代了人的价值,物的尊严就取代了人的尊严。人们对名包、豪车等物品顶礼膜拜,对人却不屑一顾。可见,不同关系的存在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意义重大,它既关乎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特性,同时也关乎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对关系的把握是马克思对人的独特认知视角,因而也使得对人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域。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人们的关系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方面,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巨大生活便利,扩大了社交范围,并且借助网络建立起了各种新型人际关系。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完成社交活动,建构各种趣缘群体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机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正常工作学习之外,人们花费更多时间利用手机、电脑等从事各种网络活动,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游戏、交友互动、阅读等正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规定着人们的此在性存在。由此我们既要关注社会关系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又要关注由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而造成的对人自身存在性的影响。 借助新兴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人们不仅建立起了新型的人际关系、人机关系,而且使得原有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这种新型社会关系反映的不只是一种社会表层的变化,而且正逐渐从根本上实现对人的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并进而产生对人的结构性改变。在网络化时代,做一个固守传统的绝对保守主义者已变得举步维艰,甚至几无可能。处于新型社会关系下的人类无论其是接受还是反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网络洪流的漩涡之中,纳入新建构的智能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成为现代技术社会的参与者。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评估正在发生的社会关系变化,在虚实空间中确立自身新的存在方式,甚至重构新的话语体系。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建立起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新型人际交往和交流关系。相对于传统社交关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网络社交关系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变化性。这种新型社交关系往往以成员共同的生活方式、趣味为核心,将人们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利益群体,共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它表征着一种新型文化形式的产生,鉴于这种文化的群体性特征,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圈层文化”。 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圈层文化属于亚文化,它处于新型的社会活动场域,具有特定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在圈层文化中,“圈养”着一批热衷网络交友、游戏的青少年。从最初的网络小圈子慢慢发展成圈层,由圈子文化发展为圈层文化,进而随着网络资本的介入,通过平台化和产业化,使得原先私人化的小团体发展成以互联网头部平台为依托的平台化生存的网络同温层。网络同温层,简单地说,就是抱团取暖,是指相互理解支持、彼此给予温暖的网络圈层。它具有同一性、单一化的特点,既封闭又排斥异己,遵循着去除真实的差异与多元化的行为逻辑。它虽然发生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触及的却是真实的现实世界,是人的真实关系和真情实感的网络化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