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12-0116-06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成熟时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1939年4月复刊的《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向广大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对引导和教育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启发青年觉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毛泽东曾经指出,各级党的领导机关要“利用报纸作为自己组织和领导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工具”,[1](P1286)强调“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2](P127)延安时期《中国青年》作为党领导的青年刊物,担负着理论宣传和教育青年的重要使命,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党的革命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舆论阵地。 (一)紧紧围绕党的抗战任务阐释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 《中国青年》无论从办刊宗旨还是刊载内容,都始终凸显高举党的旗帜,坚持党性原则,以战斗性诠释党性,围绕党的抗战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遵守并阐释党的纲领和战略策略,严格按照党的精神进行编辑工作。发刊词为:“动员青年参加抗战,宣传青年,组织青年,参加军队,服兵役,参加生产,参加战争各方面的工作。发扬动员青年的模范方法,造成青年参加抗战的潮流”。[3](P2)其编者表示:“为了民族的解放和青年的解放我们是要更加努力地担负起中国青年的革命任务的。”[4](P49)鉴于此,《中国青年》详细介绍关于青年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其在思想舆论上的动员和引导作用,成为发动青年、组织青年、指导青年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手段;揭露破坏抗战、分裂中国、投降妥协的实质和危害,报道日寇“奴化”中国青年的残暴罪行,呼吁全国青年起来反对日寇“诱降”、汉奸“投降”,反对假抗战派用“限共”“溶共”“防共”“反共”腐蚀青年,提醒广大青年警惕投降妥协言论的影响;刊登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卓越风范,宣传英雄模范奋勇参战、不惧牺牲的光荣事迹,报道各地青年参加武装斗争的实践与经验,引导广大青年发扬革命精神、明确革命价值观;驳斥“地理唯物论”“抗战胜利决定于外援”等谬论,指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目的和前途。毛泽东指出:“只要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牢固起来,在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之下……一个自由独立的新中国就要出来了。”[5](P11)《中国青年》帮助广大青年认清反日、反汉奸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任务,极大地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和参战意愿,组织和推动全国青年投身抗战的洪流之中,成为抗战中鼓舞士气的号角。 (二)始终真心为青年服务、为青年做喉舌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党报党刊应当毫不含糊地坚持人民性,坚决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根基。在创办《新莱茵报》时,马克思就指出:要使之成为“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6](P275)按照马克思指明的办刊方针,《中国青年》在复刊时就表明:“我们是真心为青年服务、为青年作喉舌的,因之我们的刊物也就能够成为全国青年所关心的自己的刊物”;[4](P49)党的领导人张闻天也撰文“希望《中国青年》广泛地散发到全国青年干部的手里去”。[7](P2)由此可见,《中国青年》将青年群体视为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将维护青年利益和反映青年呼声作为全部工作的价值旨归,在服务青年群体中体现“人民性”,把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年》办刊宗旨明确,编辑阵营强大,栏目设置丰富,语言文字通俗,积极履行理论宣传和教育青年双重任务。从具体传播内容看,明确“要以进步的社会科学来教育青年”[3](P2)的办刊宗旨,以马克思主义为舆论导向,通过理论指导、政策解读、时局介绍、榜样引领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尤其注重针对青年文化水平和实际需求,来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传播内容涵盖理论、策略、工作、文化、军事、生活等各领域;通过读者来信提问、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来“反映青年”,邀请专家负责答疑等方式来“回应青年”,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呼声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成为全国青年所关心的自己的刊物。由此可见,《中国青年》在维护党报党刊主流媒体权威性的同时,其传播的人民性促使广大青年更加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教育广大青年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从而最大程度地争取到青年群体,对于捍卫党的政策主张,巩固青年统一战线以及取得抗战胜利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党的领袖与理论家的双重引领 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青年》于1939年4月在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复刊,自第二期起移至延安。毛泽东对此十分关心,询问办刊方针、出版周期、编辑队伍、稿件来源等情况,强调“办好刊物,把青年们动员起来,投入抗日战争中去”,[8](P158)并亲自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作为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重要传播媒介,《中国青年》聚集了一支以党的领袖和理论家为创作主体的强大编辑和作者阵营,他们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认真践行“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武装人民”的光荣使命。该刊编者表示“多登些帮助学习的作品”。[9](P32)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国青年》发表的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约113篇,将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为传播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