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张爱玲与亲友的通信、散文及赖雅日记时,笔者发现,张爱玲时常谈起自己的写作计划,这些写作计划有的完成了,有的只写了半部,有的还停留在设想阶段。她曾想写侦探小说、志怪小说、迷信散文等,也曾考虑过创作以美国生活为背景的作品,这些都是她以往未涉及的题材。本文研究张爱玲未完成的写作计划,分析这些计划如果完成了,张爱玲写作可能拓展的边界,可能达到的高度,以及试图根据史料推论,如果她将这些断篇残想继续写下去,会怎么写。“未完成”既指写作计划未完成,也指作为作家的张爱玲的未完成。 张爱玲未完成之作共61篇,按时间顺序列出:无题的家庭伦理悲剧、隋唐历史小说、《霸王别姬》、《创世纪》、《连环套》、《列女传》、古美人、《描金凤》、《异乡记》、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The Book of Change(《易经》)、《小团圆》、《烟花》、类似侦探小说、英译《海上花列传》、英译《醒世姻缘》、Corpse Driver(《赶尸人》)、Bridge of Filial Piety(《孝子桥》)、Aroma Port(《香港》),林黛、钟情、葛兰合演的剧本,My H.K.Wife(《我的香港妻子》)、The Young Marshal(《少帅》)、关于三姊妹(或四姊妹)的戏、将The Blue Danube(《蓝色多瑙河》)改编成关于说谎者的电影剧本、改编The Tender Trap(《温柔陷阱》)为电影剧本、给小丁皓演少女的戏、《二八佳人》、改编While the Sun Shines(《阳光普照时》)、将傅雷儿子逃到英国的事写成长篇连载、电影剧本《真假姑母》、电影剧本Candle-light(《烛光》)、电影剧本《香闺争霸战》、译The Fall of the Pagoda为中文小说《雷峰塔》、译The Book of Change为中文小说《易经》、《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改写Belvedere(《贝沃德拉》)、改编The Heiress(《女继承人》)、将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改编成南洋版、给《北地胭脂》写短序、丁玲小说研究、关于《连环套》灵感来源的短文、用剪报里的一段故事编个短剧、《小团圆》单行本的自序、英译《二详红楼梦》、两篇情节较传奇化的小说、《断续集》短序、《关于〈赤地之恋〉》、《回眸十八春》、美国背景的故事、《谢幕》、《不扪虱而谈》、《又成画饼——再谈吃》、《续集》里的一篇、关于她人生争议点的辩证、关于虫患这几年的文章、《1988-?》、《天安门外地球村》、《最后的老电影》自序、《美男子》、《谈相面》、《填过一张爱憎表》,蕴含着她写作生涯的遗憾与可能性。本文主要分析张爱玲代表性的未完成作品。 张爱玲曾想写关于古美人杨贵妃的文章。张爱玲认为,杨贵妃能深得唐明皇宠爱,三十八岁了,唐明皇还爱中年的她,没有一点倦意,是因为她为人的亲热、热闹。盛唐辉煌如戏台,端坐楼台的唐明皇仿佛神仙受众人参拜,越是如此,他越需要一个着实的亲人,她于他是妻,非臣妾。张爱玲动笔写了,却总也写不好。巧合的是,鲁迅也曾想写《杨贵妃》,却意在解构爱情,唐明皇早就不爱杨贵妃了,厌倦了,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唐明皇才以来生为约,言下之意今生爱尽,所以才赐死杨贵妃。为了这篇作品,1924年鲁迅特地远行西安,但现存遗迹与古书所述全然不同,满眼尽是黄土、枯蓬,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的计划完全被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①如果张爱玲、鲁迅都把杨贵妃故事写出来,看他们对同一个历史题材的不同解读与呈现,应该会很有意思。 The Fall of the Pagoda、The Book of Change起笔于1957年,张爱玲母亲去世那年。 第一稿名叫The Long River,与沈从文长篇小说《长河》名字一样,张爱玲非常喜欢沈从文的书,认为他是非常好的文体家,但她没看过他的《长河》。后来张爱玲觉得The Long River这个名字太“三底门答尔”(sentimental)化了,改为了现在的名字。根据张爱玲1957年9月5日致邝文美的信:“因为头两章是写港战爆发,第三章起转入童年的回忆,直到第八章再回到港战,接着自港回沪,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此后写胡兰成的事,到一九四七年为止,最后加上两三章作为结尾。这小说场面较大,人头杂,所以人名还是采用[金根][金花]式的意译,否则统统是Chu Chi-Chung式的名字,外国人看了头昏。”②1957年8月4日张爱玲致邝文美信,“我正在写的长篇是关于自己的事,题目上没想出。有一个疑问:上海‘解放’前夕可能仍有人拟乘火车逃难,但发现车站正激战,火车停开。如有此可能,是北站?还是西站?这是最后一章,今年决写不到,请你们慢慢地替我打听打听。”③所以The Fall of the Pagoda、The Book of Change只写到自港回沪,其实只写了原计划的三分之一,当然也就没写原来计划的火车停开最后一章。但原计划的整体结构与《小团圆》非常像。 张爱玲向邝文美倾诉,“关于‘自己三十岁生辰’之类的话,我不愿意用在别的小说中,留着将来写自己的故事”。④《小团圆》开篇:“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⑤宋淇在给《小团圆》修改意见时指出,第一二章的人名太多太乱,像点名簿。但张爱玲未改,因为她需要这么多的人名,铺垫那一刻的顿悟——当她险些被炸死,才发现,身边来来去去这么多人,连一个可以告诉的人都没有。张爱玲本想自写《小团圆》的序:“这篇小说时间上跳来跳去,你们看了一定头昏,我预备在单行本自序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⑥但这篇自序终究没有写,小说时空频繁变换的缘由也只留给后人揣测了。1976年张爱玲写完《小团圆》第一稿后,即兴奋地寄给宋淇、邝文美,宋淇阅毕非常担忧,为了使《小团圆》不那么像张爱玲的亲身经历,他提出了一系列修改建议,比如将原型为胡兰成的邵之雍写成被暗杀的地下工作者,“燕山我们猜是桑弧,你都可以拿他从编导改为演员”⑦。由此可见,第一稿的《小团圆》里,以编导桑弧为原型的燕山,小说里的职业仍然是编导。后来才听从宋淇的建议,在第二稿《小团圆》,也就是目前出版的版本里,将燕山的职业从编导改为了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