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以自身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服务和促进社会发展,实践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强国既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强大和现代化,更是以高等教育的强大助力国家的现代化和强国建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是要在二者的互动中,探索形成适合中国历史与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典范和提供全新选择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1 以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赋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修修补补,而是全面超越,在逻辑、理念、模式、话语上实现全方位转换,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现代化理论范式发展上具有重大变革性、标志性意义,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从内涵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 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要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需要对国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准确判断,尤其需要对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模式作出战略选择,寻求通过教育开发人才人力资源和推动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科技自立自强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 高等教育既是人才的摇篮和创新的基础,也是教育培养成效的最终体现。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成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在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统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来认识和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深刻内涵,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明确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与责任。 2 以改革创新助推高等教育系统转型与功能再造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处于加速调整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即从规模速度等要素性增长转向内涵驱动的整体性发展,从高等教育体系自身成长转向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从模仿跟踪发展到主动创新发展,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系统转型与功能再造。 当前,亟须通过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方式与治理模式改革,构建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切实承担起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职责,让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实现创新驱动的生力军,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者、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助推者、满足人民群众更好教育需求的引领者。 从学术主体到创新主体,让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实现创新驱动的先行者。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角色与地位已由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服务站”进而发展为“发动机”。近现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和产业变革的形成,都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了5个世界科学中心,分别是16世纪的意大利、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成为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的时间大致是重叠的。面对东西方博弈力度显著上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决定“国运”变化的“胜负手”。就当前来看,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缺少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大学要主动服务国家的创新战略,承担起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任务。 明确创新的目标与方向。高等教育要坚持“四个面向”,高校要加强有组织科研,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还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高校要积极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与企业、社会等创新主体的整体协同和有效衔接,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产需结合、协同创新”的策略,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整合创新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扩大国际科技与人文交流合作,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