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主体性的相关议题备受政治学人关注。长期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存在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之间的内在张力。而作为政治学知识表达的概念,则成为这种内在张力的具体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①。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但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不能简单地“跟着说”,而要在吸收和批判中“自己说”(徐勇,2021a)。建构具有本土特色,彰显中国政治经验的原创性概念,强化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体性,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发展亟待完成的基础性任务。“在近十多年里已经充分发展起来的有关中国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中,产生了许多指称和概括中国现实的理论概念,并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学界的公认,成为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成果”(张小劲,2017)。可见,政治学人对政治学概念建构的学术努力,为中国特色政治学不断前行提供了新工具、新知识、新认识,同时为应对重大现实问题挑战提供了理论解决方案。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研究议题。作为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国家理论是奠定政治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域。中国政治学学科建立起步较晚。因此,在有关“国家”议题的研究中,中国政治学人难免追随西方国家概念研究的步伐,开展相应的议题研究,出现了“西方政治学出题,中国政治学人作答”的局面。于是,反思西方话语支配与回归中国价值传统并行,凸显中国特色理论的努力与创设一般性政治学理论的选择并存,由此导致的学术争议与分歧以各种错综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仅就国家概念而言,中国政治学在表达国家概念上面临“一对多”的词语选择难题,同时多重问题的叠加为中国政治学以及相关科学陷入学术“沼泽地”设置了语词及概念陷阱(肖滨,2020)。可见,一些政治学人已经意识到西方国家概念中存在的“话语陷阱”。如何强化概念建构的自主性,摆脱国家概念建构中“失语症”的现实困境,成为当前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梳理,笔者认为政治学人对“国家”概念的建构主要存在概念转化和本土生成两种典型策略。 (一)概念转化法 中国政治学从一开始就是学习乃至移植的产物(杨光斌,2018)。因此,在中国政治学“补课”“取经”“效仿”“接轨”的过程中,政治学人广泛研究西方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议题。例如,国家建构或建设、国家认同、国家形象、国家理性、国家自主性、失败国家等,进而对西方政治学中的国家概念进行转化。对于中国政治学研究而言,通常存在两种转化方法。其一,移植式转化。借用现有西方国家概念来解释中国经验,使中国成为西方政治学理论的检验场。在西方国家概念移植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建构出诸多从属于西方国家概念的微观概念;二是,简单复制、照搬的做法,往往忽视了对中国国家概念特殊性的认知,使得国家概念的普遍性遭到诟病。其二,调试式转化。这是一种打补丁式的做法。当西方国家理论遭遇中国国家发展道路的现实经验挑战时,概念解释力不足以及存在的内在缺陷随之显露,政治学人便会对原有概念进行调试。例如,添加形容词等限定词。这种转化策略不再是对西方国家概念的单纯套用,而是适时地对其进行重构。 (二)本土生成法 客观来看,引入西方政治学概念的确助推了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但也有学者意识到,在中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学科自主性问题。王绍光(2010)指出,一方面,当前中国政治学所使用的概念、基本假设、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几乎全部源于西方;另一方面,西方主流的政治学却几乎从来不会屈尊讨论中国学者提出的问题。如何推动政治学概念本土化成为政治学人研究的重要议题。梳理文献可以发现,中国政治学国家概念的本土生成主要包括两种进路。其一,自我生成法。该种策略基于中国政治的历史经验,重构国家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扩展了对国家概念的认知和理解。自我生成法的概念建构逻辑是立足历史事实或经验证据,扩展性地建构出一个更能反映和解释中国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政治概念或理论,使之最终成为竞争性、补充性或替代性的理论概念(肖滨,2016)。其二,对话生成法。该策略的进路是基于对中国实践经验的认识,开展与西方国家理论的对话,提出具有理论自觉的国家概念。例如,徐勇(2020a:1-3)在研究中国的国家形态时认为,与欧洲城邦国家的产生进程相比,中国具有独特的文明和国家进程,进而提出了“关系叠加”等原创性概念。 笔者从一般意义上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对“国家”概念建构的两种基本策略。就政治学概念建构策略议题而言,政治学人既要有理论本土化的冲动,又要投入精力学习西方政治学。然而通过文献综述,笔者认为强化中国政治学的主体性、实现政治概念体系的本土化是一个复杂过程,且任重而道远。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仅涉及“国家”概念建构的两类策略。这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治学人在遭遇知识挑战时进行的学术尝试、取得的学术成果。毋庸讳言,作为学术努力,无论是概念转化法还是本土生成法,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无法直接实现国家概念建构中的主体性目标。一方面,概念转化法过度强调西方政治学概念的普遍性,使得中国政治学主体性不足,不可避免地沾染上食洋不化的习气;另一方面,本土生成法则严重依赖历史遗产,概念建构过分强调中国实践经验的独特性,其极端化倾向无法提升政治概念的普遍性,导致概念解释力受限。面对上述难题,能否探索出更加符合中国政治学国家概念建构的本土化进路?在这一问题意识下,本文以田野政治学的“国家化”概念建构为分析对象,通过梳理其建构的主要脉络,进而展现其概念建构的基本策略,以期为中国政治学概念建构提供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