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23)02-0143-09 词以及文人词如何形成,大致有两种思考径路,一是就文学语言自身来探讨,这一方式有如讨论文人五言诗和七言诗起源一样,在汉语成句的结构形式中去寻找句式字数的相似性;二是从文学发生学角度去探讨,而词作为音乐之辞,可以在音乐关系中探讨其乐与语结合的形式。如从词和音乐关系的角度去考察,早期文人词的唱和,已完成独立于音乐而存在的固定词式,后世谓之“词谱”。早期文人词唱和,张志和等人《渔歌》唱和、白居易与刘禹锡《忆江南》唱和,应是文献可稽的最早唱和,前者在中日唱和比较中得到确定,后者有明确的文字记录。而《渔歌》《忆江南》唱和经过辨析,或可成为解决文人词产生的经典案例,甚至说可以成为文人词独立于音乐而存在的确证。《渔歌》《忆江南》事实上存在着互证的关系,都是讨论同一问题,即文人词的产生。《渔歌》唱和已有专文论述,①但大要处于此尚须补充和强调。 一、《忆江南》唱和与《渔歌》唱和题义互证 早期的文人以词唱和,隐含一个事实:文人词已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并形成后世的所谓“词谱”。因为,音乐的旋律不能制约或者说不能精确制约词的句式、词句字数、词段长短,文人在以文字唱和时才能保证同一曲调下严格不易的固定形式。在没有考证出所谓张志和五首《渔歌》实为五人的唱和词之前,白居易与刘禹锡《忆江南》唱和被视为文人词的第一次唱和,不过现在可以被认定为第二次唱和。这样的唱和在探讨文人词发生期格式形成并固定下来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渔歌》形式要点,每首末句第五字用同一字“不”。联系到大历《状江南》唱和,诗题原有“每句须一物形状”,结合日本《渔歌》初词题目“每歌用‘带’字”,这一限定性唱和形式要求,虽被日人误解为一人之作,但为张志和等人唱和原有“每歌用‘不’字”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材料。考察日人《渔歌》作品,可知是严格模仿传入的张志和等人《渔歌》形式的。因此,可以据日人仿作还原张志和等人唱和的原题。太上天皇(在祚)《杂言渔歌五首》(每歌用带字),五首末句分别为:“求鱼不得带风吹”“桃花春水带浪游”“往来无定带落潮”“浩荡飘飖带沧波”“飡罢酣歌带月行”;公主《杂言奉和渔家二首》(每歌用“送”字),二首末句分别为:“不欲荣华送吾真”“潭里闲歌送太平”;滋贞主五首末句分别为:“挐音远去入江还”“芳菲霁后入花洲”“山岚吹送入单衿”“孤竿钓影入春溪”“不罢长歌入晓声”,循例《渔歌》可补“每歌用‘不’字”的规定性文字。 张志和等五首与嵯峨天皇五首对照见表1。嵯峨天皇除“心自放,常狎鸥”外,对仗皆可。据嵯峨天皇题,张志和等人唱和原题应为《杂言渔歌五首》(每歌用不字)或《渔歌五首》(每歌用不字)。这样能清楚看到当时传入日本《渔歌》五首的真实面貌。据此,不难完成《渔歌》的“词谱”。《渔歌》每首五句,每歌末句第五字用同一个字,三、四两句为3字句,且对仗。可否这样理解:有了《渔歌》唱和形态的还原,有了以文字词唱和的规定,对早期文人在一词调下以“词谱”创作,即“以词和词”就会有清楚的认识。通过两个具体唱和案例分析,可知唱和在词的生成中起到关键作用。试想,如果缺少日本严格模仿的格式记录,也无以重新还原张志和五人唱和面貌;因为有了张志和五人唱和的还原,才进一步推论出白居易和刘禹锡唱和的文字谱性质。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原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②注有两层意思:一曲调名《谢秋娘》,这是音乐范畴;二文字式为“每首五句”,这是文学范畴。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原注明确了曲、词之分。作为文字词,曲调只是文人词写作的音乐来源,与文学创作已无关系,“每首五句”才是文人词创作的格式。而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正是白词注的原版加注,“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忆江南曲拍”乃“曲”之事也;“为句”乃“每首五句”,乃词之事也。“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的含义已在对应着“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如果按照以乐定辞是无法完成词的写作的。通常语境下,刘禹锡和白居易《忆江南》词,题名应是《和乐天忆江南》,超出常题以外的文字,都是对原作者的交代说明,即和者有与原作稍异或不同之处,否则原作者不能理解和者的写作意图。至少可以说,文人唱和即便应曲而作,也已经是按文字格式进行,音乐不会制约词的结构,而只要与文字格式相差一字也不能视之为和词。后人不明格式,或失去了唱和的规定,会有与初词的违格存在,如不遵循《渔歌》尾句的规定用字。 如果综合《渔歌》和《忆江南》文本信息,不难完成二词的“词谱”。《渔歌》每首五句,每歌末句用“某”字;《忆江南》每首五句,3、4两句为对仗律句。题目求简明,在新文学样式出现之初,任何说明都具有认识文体样式的价值;在文人唱和中,任何文字说明都是对写作格式的规定。《渔歌》《忆江南》具有说明性性质的题目,恰恰证明作为早期文人词唱和的说明只是针对文字,这也表明唱和与音乐无关。而《渔歌》《忆江南》中“每歌用不字”“每首五句”等是对唱和文字格式的要求和限定。可以确定的是,《渔歌》《忆江南》初词是在唱和中产生的,其格式也是在唱和中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