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2)12-0113-09 从地域角度观察中古时代的隐逸传统,可以看到东晋以前隐逸士人多出自关陇、青齐与河东地区,北方高士是隐逸传统的主流。①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江汉、江州、吴会地区的隐逸之士逐渐增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南方高士在新的地域和时代环境刺激下,不但继承了汉晋时期北方隐逸传统的一些特点,还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对北方高士的超越,树立了新的隐逸范式。 在中古时代的隐逸传统中,江汉隐逸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这里所说的江汉地区主要包括今河南南部与湖北地区,以汉代为例,主要指荆州七郡中南阳、南郡、江夏三郡所辖的地域。②曹道衡先生曾指出:“从《晋书》和‘南朝五史’等现存的史籍来看,关于当时江汉流域出身的学者文人的史料记述颇为稀少,即使提到,其中亦多数为隐逸之士。”[1](p17)笔者拟在曹先生论述基础上,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对中古时代江汉地区的隐逸士人作一全面考察,不当之处,尚祈海内博雅君子不吝赐教。 一、汉魏时期的江汉隐逸 早在西周时期,江汉地区就已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诗经·大雅·江汉》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之语,[2](p573)《周南·汉广》有“汉之广矣,……江之永矣”之对。[2](p282)春秋以后,处于楚文化核心区域的江汉地区,一方面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战国时期楚辞的兴起和繁盛就是显例。两汉时期,江汉地区的文化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一批学者文人,如东汉中期江夏郡的黄香,南阳郡的刘珍、张衡,南郡的王逸、王延寿父子,以及东汉后期南郡的胡广,南阳郡的朱穆、延笃等等。 就隐逸传统而言,楚国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潭,行吟泽畔”[3](p179)所遇到的渔父,虽有虚构成分,但也可谓江汉隐逸的先驱。③确有名姓的江汉隐逸到东汉时期才登上历史舞台,顺帝时南阳赵康(字叔盛)“隐于武当山,清静不仕,以经传教授”,[4](p1463)名动一时。④赵康生活的东汉安、顺时期,中国北方涌现出大批隐逸之士,其中关陇高士特别引人注目,隐居于武当山(属南阳郡武当县)的赵康,可视为这一时代隐逸高潮在江汉地区的回响。同时从赵康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武当、岘山、云梦、沔水等山泽名胜不仅是江汉地区重要的地理标志,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因素,正如江州隐逸离不开庐山,会稽隐逸离不开越中山水一样,江汉隐逸的形成也离不开这些明山秀水所孕育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桓帝时的江汉隐逸有汉阴老父⑤,《后汉书·汉阴老父传》载: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耳,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乎!”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4](p2775) 汉阴老父生活的年代当顺、桓之间,这一时期东汉政治已显颓势,老父与名士张温的对答、议论颇有道家色彩,其对现实政治的清醒判断和清高姿态,让羁绊其中如张温者惭愧不已。 桓、灵时期有娄寿(字元考,97-174),南阳隆(当作阴,今湖北老河口)人。《玄儒先生娄寿碑》载:“父安贫守贱,不可营以禄。(寿)童孩多奇,岐嶷有志。捥发传业,好学不厌。不攸廉隅,不饬小行。温然而恭。慨然而义。善与人交。久而能敬。荣且溺之耦耕。甘山林之杳蔼。遁世无闷。恬佚净漠。徲侇衡门。下学上达。有朋自远。冕绅莘莘。朝夕讲习。乐以忘忧。郡县礼请。终不回顾。高位厚禄。固不动心。……年七十有八,熹平三年二月甲子不禄。”[5](p68-69)由碑文可知,娄寿行迹与赵康类似,也是崇尚儒学、教授五经的清静之士。 东汉末年则有南郡庞德公、习融、杨虑,以及客居南郡襄阳的颍川阳翟人司马徽等。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或作《襄阳耆旧传》)卷一“习融”条云:“习融,襄阳人。有德行,不仕。”[6](p27)庞德公与习融同时而更闻名,《后汉书·庞公传》云: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4](p2776-2777)⑥ 《后汉书》记载的庞公,应为庞德公。据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一“庞德公”条:“(司马)德操少(庞)德公十岁,以兄事之,呼作庞公也。故世人遂谓‘公’是德公名,非也。”[6](p39)庞德公“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自觉疏远城市,是山林之士的一贯选择,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7](p765)关于庞德公的隐居生活,《襄阳耆旧记》记载他躬耕田里、琴书自娱,可补《后汉书》之不足。除习融、庞德公外,汉末的江汉隐逸又有杨虑,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一“杨虑”条云:“杨虑,字威方,襄阳人。少有德行,为沔南冠冕。州、郡礼重,诸公辟命,皆不能屈。年十七而夭。门徒数百人,宗其德范,号为‘德行杨君’。”[6](p86)杨虑少有德行,名闻一时,可惜少年早夭,未尽其才。客居荆州者则有司马徽,徽字德操,“清雅有知人鉴”,[8](p953)世谓水镜先生。⑦司马徽长于古学,⑧博闻多识,曾与刘廙论运命历数事,“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会其病死”。[9](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