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文学转型时期的重要学者。《〈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文学小言》等论著,兼具西学与中学,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概念。其中,应商务印书馆之邀、成书于1913年的《宋元戏曲史》,在行文、体式上都可算是清末较为完整的一部文学史,为王氏文学研究时代之殿军。傅斯年赞其“条贯秩然,能深寻曲剧进步变迁之阶级”,符合“近代科学的文学史”,“且具世界眼光者也”①。过往研究多重视王国维与德国哲学的关系,认为诸作中所展露的理论素养、批评术语、文体意识来自于叔本华、康德、席勒的美学思想。由于材料的缺乏,这些研究忽略了域外文学资源在学术方法上的影响,对《宋元戏曲考》的材源尚停留在同时代日本学界对中国古代戏曲的挖掘与研究上;于傅斯年所谓之“世界眼光”,则遗失了欧西文脉的重要面向。本文发现清末由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杂志在1907年陆续登载的《莎士比传》《倍根小传》《英国大诗人白衣龙小传》三种文学家小传,实译自坪内逍遥《英文学史》(1901)。坪内逍遥(1859-1935)此作是明治日本“文学史”写作的典范文本,不仅历史框架清晰、史料丰富,而且具有独到的批评见解,是观察近代日本接受西方“文学史”体例的绝佳对象。事实上,“文学史”观念在日本的流行,始于对法国批评家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的民族文学史理论的接受,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论②。这也是《英文学史》全书结构之范式。本文拟从小传底本与译作的跨文化语境入手,以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家—坪内逍遥—王国维为线索,还原“文学史”观念在东亚的旅行之途;并为王国维文学研究的域外资源与知识谱系之“上下文”提供关键性补充。 一 《教育世界》与坪内逍遥的《英文学史》 1901年5月,《教育世界》由罗振玉创刊,历时8年,1908年1月终刊。以第68号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每册前列论说及教育规则与各报,后附译书”③,有“文篇”与“译篇”两个栏目。1904年,王国维成为杂志的实际主编后,大异其趣,对刊物的体例、栏目、内容作出调整:一方面引入“诸家精理微言”“各国良法宏观”“名人嘉言懿行”,扩大教育的界限;一方面剔除“浅薄之政论”及“一家之私言”④,重视教育学的纯粹性。同时增加“学理”“传记”“小说”“丛谈”等多个栏目。对照前后两个时期,王国维主理的5年中,教育、哲学、文学成为《教育世界》的三重底色。 王国维发表在杂志上的正式文章,部分收入《静庵文集》及《续编》,诗词创作则题以《人间词甲稿》《乙稿》《静庵诗稿》,刊登在“文苑”栏。此外,他还留下了一批未署名的佚文,译文更是从未人集。佛雏搜辑44篇文章,编成《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陈鸿祥扩大辑佚范围,认为“小说”栏也出自王国维手笔⑤。在此基础上,钱鸥对未署名文章做了更细致的考察,发现其中13篇的日文原文。底本的“出土”展现了明治30年代日本思想界对王国维的深远影响,钱鸥总结道:“这一时期王国维虽然没什么直接论述日本学术、思想的文章,但他研究日本学术的精粹,吸收进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中去。”⑥据此可见,佚文的真实情况需作具体的讨论。前辈学者的研究还提示了两个关键信息:王国维对著述与翻译分茅设蕝,前者为主要工作,后者则是“准备”;但是对重要的未署名文章展开调查考据,有助于细致地还原王国维学术资源之由来、脉络之变化。 佚文中数量最多的是登载在“传记”栏中的名人小传,计20篇。第68号之前,作为“教育”主旨的补充性材料,仅有9篇教育家小传面世⑦。1904年后,传记一跃而成为正式且重要的栏目,主编寄望“录名人嘉言懿行,以示激励”,刊登了39篇小传和32幅肖像。因着王国维的接手,也增添了文学和哲学的名家,有15篇哲学家小传和8篇文学家小传陆续登场。涉及文学的有:《德国文豪格代希尔列尔合传》(1904年3月第70号)、《格代之家庭》(1904年8、9月第80、82号)、《脱尔斯泰传》(1907年2月第143、144号)、《戏曲大家海别尔》(1907年3-4月第145、147、148号)、《英国小说家斯提逢孙传》(1907年5月第149、150号)、《莎士比传》(1907年10月第159号)、《倍根小传》(1907年10月第160号)、《英国大诗人白衣龙小传》(1907年11月第162号)⑧。 1907年一年间,《教育世界》就刊出了6篇文学家传记,传主依次为托尔斯泰、黑贝尔、斯蒂文森、莎士比亚、培根、拜伦。除了较为特殊的《脱尔斯泰传》⑨,其余5种呈现出相对统一的风格:1.生平详细、完整,穿插时代事件;2.重视作品;3.中、英夹杂,如《英国小说家斯提逢孙传》中甚至出现了《内河航行记》的英文原文;4.对作品或作家风格附有批评文字;5.体现出西方“文学”(literature)的分科(小说、诗、戏剧、散文),挑选的传主在文类形构中具有典范作用;6.在论述、评价传主时,常以该国文学的变迁或文体的发展过程为定位系统,如黑贝尔在北德戏曲之机运中的崛起,斯蒂文森于英国小说界作为“新罗曼派”第一人的重要性,培根之文受当时英诗的影响等。由此可见译者慧眼独具的文学品味,学术研究的专业态度,以及对现代“文学”“文学史”概念的认知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