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2)10-0107-09 “为一条街而去一座城”。历史街区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容器,它不但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在地文化。一个城市因其悠久的街区历史文化、独特的风俗民情和各具特征的建筑物等要素,形成了一座城市完整和原真性活态化的文化基因,也体现出这座城市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遗产,更成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独特形象。不论是主观判断还是价值评价,不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设管理,我国的众多历史街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长期的研究、保护和发展,探索出一条从物理空间到非物质遗产双重保护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了城市历史街区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历史街区文脉保护与利用开发的博弈中,屡现“百城一面”“千街一景”“万楼一貌”日渐趋同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过度改造建设,忽略了街区“历史性”文脉原真格局的保护和体现,使其历史文脉的记忆流逝。 “效果历史”理论在与艺术设计等方面结合的运用较多,在城市街区或乡村等微观层面的实践运用还比较少。街区空间是一座城市历史记忆和风情特色的载体。哲学诠释学中的“效果历史”理论,为城市街区在设计改造中实现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当代人的需求融合带来了可能,也使城市街区空间成为承载“传统中有现代、现代中有传统”特有信息和特色标识的载体。因此,从哲学诠释学的基本概念的视角入手,以武汉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其设计改造中,诠释历史街区交互主体关系,将历史街区的文本、诠释与理解等不同的视域与局限进行融合,实现更具针对性、在地性的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一、效果历史与效果历史意识 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和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将哲学诠释学进一步系统化地提出了“效果历史”这一核心概念。“效果历史”的内涵是指,每一个历史对象都具有其自身的历史视域和观察者的现时视域,都要不断地通过自身与他者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个过程历史来决定其意义。也就是说,不论是作者、读者还是文本都一样具有历史性,并内含于历史性之中,所以,历史性是人类存在之根基。有时看似已经理解了真正的历史对象,实际根本就不是,只是单单克服历史性的局限那不是真正的理解,那只是对这一历史性进行的正确评价或解读调试而已,必须将自己与他者成为“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1](p390)的一个统一体关系。效果历史理论成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轴心,它实际上关联着“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和“时间距离”三个基本概念,而且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搭起了效果历史理论逻辑演绎的框架。同时,该理论也为设计、建筑、艺术等领域起到了方法论的启示和指导。 伽达默尔采用“历时”的研究方法,将“理解”最终定义为效果历史事件。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中随处可见海德格尔对他的影响。海德格尔将胡塞尔现象学意识和狄尔泰历史理解融合,在“此在”基础上,从其本真的历史观出发,通过对理解与历史两个概念的考察,揭示了效果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并重新赋予了理解的意义,确定了效果历史理论,让后来人向着诠释学指引的新路走去。但是,伽达默尔在对海德格尔此在、理解、历史性等核心概念阐发的基础之上,也对其理解与本真历史观进行了改良,提出“理解的历史性是理解作为效果历史事件的一个前提”。[2](p8)同时,狄尔泰提出的“理解即重新体验”也给伽达默尔带来启示,明确只有在体验中才能获得内在历史性的理解,正是经验本身具有的内在历史性,才将回忆与期待链接组合在了一起,而且也明确了历史具有“有限性”和“效果性”,并提出了“历史理解在体验中才能获得”“回望与展望是我们理解世界存在的一个立足点”。[1](p252)因此,历史并非站在某个时间节点的等待或回望,诠释学的“历史”观念就是强调将“回望”转变为对过去与未来理解的视域融合。 (一)理解——重新构造。“理解即重新构造”是施莱尔马赫的观点。施莱尔马赫将从整体关系着眼来理解个体细节的思维模式运用到了心理学解释中,他主张,此在的“理解”是指以文本作者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为背景,折回到作者思想产生的根源地——寻找“初心”。根据这个逻辑,就意味着我们不但要了解得比作者本身更多,而且还要更好地理解作者本人,包括他本人意指的或未被他意识到的自身的思想、观点和理念等等。 施莱尔马赫运用“心理学—发生学”方法来探求作者原意图,达到重新构建文本的目的,在这里可以看出,文本似乎只是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工具。伽达默尔对此提出,如果没有了文本还能继续研究吗?历史本身去哪里了?文本的语言、历史等多因素的作用在哪里?脱离文本和传统的理解是否真的存在?作者的理解是否可以重新构建?再创作的文本是否可以成为理解的关键?诠释学的任务只是停留在对已然过去的创造活动的一种恢复和修补吗?等等的疑问。这些基本的思考也开启了我们对历史街区阐释学研究的思考,历史街区设计改造不能脱离文本,但文本真正的意义在于当下人们的“问—答”,并非重现或复制已被历史长河涤荡冲刷的、已经模糊不清的原貌。 (二)理解——重新体验。理解即重新体验是狄尔泰对理解的认知。狄尔泰从认识论的视角出发,反思了从本体论角度来界定理解的合理性,进而提出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现象是可以脱离个人经验而构成知识的,但精神科学领域内的东西是内在的感性的,可以通过文字或语言等外在客观化物符号去重新认识和体验他人的精神和思想,来表达生命体验的过程——即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