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22)11-0100-08 技术实现了“人体器官的延长”,成为人的“代理者”。随着指向人体自身技术的发展,技术进一步呈现出对自然人体的“替代”作用。同样的,技术的进步也持续改变着知识的承载形态、传播渠道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数字与网络技术深入融合的当下,更是引发了对人文知识链接的重构,呈现出对“身内思维”替代的倾向,这应该在技术哲学研究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人文是以人为核心,其知识内容包含了从个体的教化与人事拓展到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认知。伴随着技术变革与发展,为人文知识提供了不同的载体与传播方式,整体上呈现出复制人文和数字人文两个时期。不同人文时期中,其差异体现在技术对于人文知识链接的重构。这种重构的核心要义是不断地降低了人文知识获取与学习的门槛。在此过程中,人作为学习主体,在与不同结构的知识进行链接中,主体的思维方式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从复制技术到数字技术,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论与想象的主导地位开始发生转变。其结果,“身内思维”从复制人文的主导性地位,到数字人文中思维与算法的协同地位,引起在后人类时期、在数字技术对知识链接的重构下,“身内思维”表现出可能被技术算法所替代的风险。 一、从复制技术到数字技术的知识链接重构 (一)复制人文:知识载体与传输的重构 “复制”是指在某项技术革新的条件下,以母本实现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为特征的一种生产方式。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1世纪40年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幅提升了印刷效率,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了第一台手摇金属活字印刷机之后,知识生产正式实现机械复制。印刷的纸张是第一种可以机械化生产,而且完全标准化的产品……而金属活字就是第一种完全标准化、可以相互置换的机器零部件[1]。到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造纸机的出现,纸能够被更具效率与规模地生产。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印刷的速度与质量大幅度提升。至此,机械复制技术正式步入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机械复制提升了文字传播的范围与速度,使得人文知识以“复制”形式进行生产与传播,这为人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而,复制人文是人文学科在以机械复制技术为核心、以复制为手段实现标准化与规模化的演化阶段。技术改变了复制的方式,为知识提供了不同的载体,但其本质还是对知识副本的传递。 1.复制印刷:实体化与层次性的链接构建 复制印刷为复制人文的第一阶段,主要依赖于实体印刷技术与交通运输。这个阶段的技术以印刷为核心,使得人文知识以实体化作为主要形式进行传播。刻印技术为文字副本生产提供了可能;活字排版印刷提供了更为快捷的副本生产方式;造纸机与印刷机达成了副本生产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实体性成为这个阶段的人文知识终端的核心特征。实体化依赖复制技术的知识副本生产与传统交通方式的传播,体现出对于时间需要与空间跨越的基本特征。在时空的局限下,由于知识链接在人与实体性知识的面对面学习中形成,实体副本与接触个体均呈现出有限性。这个阶段的学者们几乎都是博闻强识之人,其所著文章呈现出旁征博引的特征。因此,复制技术并非公共性技术,时空对副本的生产与传播的限制,形成了以社会阶层为基础的知识层次,知识被集中在少数个体中,造成了知识传播的频次由中心向外围迅速衰减。 复制印刷阶段的知识链接是思维性链接。实体书所呈现的知识界面是排列性的,文字按照行文逻辑被规整地排列,体现出一种规范性和固定性,文字之间有着强连带关系。如要对它进行目的性的重组,只能通过人的“湿件”③来完成。在强调关键字的传统学问研究中,倘若你想对某一本书关于“梅花”的内容进行学习,你需要逐句阅读并抄录。知识与人以面对面的方式链接,在人脑中汇集,通过“身内思维”整合,将不同终端的内容之间插入思想性的链接,这样就完成了从实体性知识到“身内思维”的知识传输过程。此时知识学习呈现为垂直性,需要大量阅读实体副本,搭建足够多的思想性链接,才能拥有链接下一层次知识的能力。那么,在复制印刷阶段,以实体副本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知识生产与传输受限于时间与空间。思想性链接作为人与知识的主要链接方式,它将能否接触到实体性副本作为学习的首要条件,所以知识结构由于接触性逻辑而呈现出层级化。 2.复制模拟:信号化与发射性的知识重构 复制印刷阶段呈现了印刷技术对人文知识链接带来的影响。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机械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复制技术不再完全被少数个体垄断。实体化的知识副本被规模化生产,人文知识的接触源增多。但由于副本始终是实体性的,时空限制极大影响了知识流动,而当模拟技术出现后,知识表示与载体的突破使得层级化被进一步瓦解。模拟技术是以模拟信号(Analog Signal)为核心,通过一段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包括幅度、频率和相位等)来表示信息。印刷时期的知识被规范化和固定化地呈现在实体界面中,是单一且直接的呈现方式。模拟技术将人文知识进行物理量化,运用连续的幅度、频率、相位将原本的铅字知识进行表示,并通过“转化-传输-转化”的知识信号化过程将知识传播。传真机成为知识文字的“虫洞”;固定电话通过线路网络,知识交流成为即时;广播成为区域性的媒体声音;信号电视打破了教育的地域限制,电视大学的创建成为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模拟信号的运用为人文知识传输带来革新,空间被压缩,但由于信号形式是物理量,当模拟信号穿过空间时,其信号质量不断被“磨损”,最终将造成失真。模拟信号具有衰减性,这使得知识传输呈现“中心-边缘”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