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22)11-0071-13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优化结构,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广又存在人才缺口的学科专业,及时调整就业率过低、多年持续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1]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状况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过度教育和专业错配都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错位,是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不高的体现。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仅体现在能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能找到与其学历层次、所学专业相匹配的高质量工作。然而,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持续扩大,在近几年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落实率(76.5%)比2019年减少3.6个百分点。[3]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1100万。教育部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座谈会上提到,要求各单位抢抓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确保2023届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4]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状况开展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试图在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的框架内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问题。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主要通过知识增进和技能提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工资收入。贝克尔(Gary Becker)将人力资本分为一般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5]投资于提供特定职业技能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的可能性更大;而投资于提供一般技能的专业(如人文、语言类专业等),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的可能性更小。不过,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高度专业化的学科也可能因技术更新换代过快而面临更高的专业不匹配风险。[6]由于人力资本具有通用性,较高学历的毕业生可能通过“降维打击”在工作搜寻中“胜出”,如果实际学历高于工作岗位所需,就会产生过度教育。通过专业学习积累的人力资本又具有专用性,如果所学专业与工作不匹配,就难以做到学用结合,也可能降低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与人力资本理论不同,信号理论认为教育投资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高文凭获得表征高能力的信号[7];筛选理论认为高能力的人进行教育投资的成本相对更低,故而可以利用学历门槛将能力高的人筛选出来[8]。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了解毕业生的真实生产率水平。而毕业生对自身能力有更充分的了解,他们基于个人获得相应专业和学历文凭的成本以及劳动力市场期望工资进行工作搜寻以最大化教育投资的净收益。由于存在“文凭膨胀”,高学历毕业生有可能借助学历优势在求职环节胜出。其获得的工作岗位对学历层次的要求可能低于个人实际受教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过度教育。同时借助“晕轮效应”,名校毕业生有可能凭其学校声誉而非所学专业的竞争力获得工作机会,造成专业与工作错配。 已有研究表明,在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过度教育现象普遍存在,刚毕业大学生的过度教育比例要高于毕业几年后的大学生。[9]同等条件下,过度教育者的工资收入要低于适度教育者。[10]过度教育对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年龄分层、不同专业群组之间存在异质性。[11]也有学者发现,在利用面板数据控制个体固定效应以后,过度教育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不复存在。[12]过度教育除了影响工资收入以外,还会拉低工作满意度。[13]与过度教育相似,专业错配也可能导致工资损失[14]和工作满意度低下[15],提供特定职业技能的专业比提供一般职业技能的专业因错配带来的工资惩罚效应更大[16]。此外,专业错配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与错配原因高度相关,由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条件约束型偏好引致的专业错配会带来工资损失,而由薪酬水平和晋升机会等事业导向型偏好引致的专业错配会带来工资溢价。[17]与国外学者的结论基本一致,国内研究也发现,过度教育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18],专业错配也会造成收入折损,而且过度教育比专业错配造成的收入惩罚效应更大,过度教育和专业错配都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稳定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19]。此外,不同类型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有所不同,弥补型过度教育的长期收入惩罚效应更大,而发展型过度教育虽会造成短期收入损失,但长期收入损失并不显著。[20]也有研究发现,专业错配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要么不显著,要么在不同专业和就业行业的群体间存在异质性。[21] 本研究基于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在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和就业决策偏好以后,探讨毕业生就业匹配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表现,并进一步分析就业匹配对不同毕业生群体的异质性影响,以及制约就业匹配的主要因素。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就业匹配研究。第一,与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过度教育或专业匹配对劳动力市场表现某一维度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将学历匹配、专业匹配与劳动力市场表现多个维度的关系放在一个理论框架下展开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就业匹配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第二,已有研究关于就业匹配影响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结论并非一致,这与是否考虑就业匹配选择的内生性及其影响的异质性紧密相关。本研究通过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和就业决策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就业匹配的内生性问题。第三,通过分析就业匹配对不同群体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异质性影响,以及制约就业匹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深化理解毕业生就业匹配选择并为其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第四,相关结论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整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