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双肩挑”对个体时间分配提出的挑战 高校“双肩挑”现象是在我国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制度和文化基础。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规定》(国发[1986]27号)①对行政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任职务问题的说明,是最初的制度来源,并成为从那以后所有相关“兼任职务”等问题的政策依据。作为现阶段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基本文件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②中,关于“兼任”的问题的说明也仍是上述文件的延续。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双肩挑”对于弥补高校管理干部短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校越办越大,对管理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在“双一流”建设和大学排名的影响下,对教学科研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在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作为学术和行政管理交汇点的“典型代表”,“双肩挑”干部们是如何处理和适应学术和行政的双重压力的? 回顾对“双肩挑”的相关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角色理论、大学治理、教育职员制、实践总结等方面。有研究者从角色理论的视角指出,学术与行政有各自不同的角色规范要求③,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必然导致时间冲撞和精力争夺的角色冲突④,在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威的互动实践中,会不自觉地沿着“高学术低行政、高行政低学术、低学术低行政”的路径行进⑤。从事大学治理的研究者多立足于我国高校行政权力强于学术权力的权力配置特点⑥,认为权力过度向行政集中易造成学术权力行政化,产生学术腐败⑦,但也加强了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⑧。教育职员制视角的研究者指出,“双肩挑”并不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⑨,职员制是实现管理队伍职业化的基本途径⑩,高校在岗位设置与管理中须做到既要搭建专业技术队伍与管理队伍之间的“立交桥”,又要防止“双肩挑”(11)。也有学者从与美国、日本大学管理人员制度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美国大学从治学理念到制度设立都杜绝了“双肩挑”的可能,日本大学也严格区分教员和职员。(12)基于工作实践的经验研究认为,“双肩挑”带来了时间分配的严重冲突、岗位责任的推诿、“官学一体”式的权力运作潜规则、管理队伍晋升矛盾等问题(13);要着眼于建设专职化、专业化的高校管理队伍,让专家学者逐步回归教学和研究(14),发挥专家教授对学术事务的协调、控制和决策优势,形成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的优化组合(15);不同岗位的“双肩挑”干部由于岗位和年龄的不同,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应根据岗位性质宏观把握并合理配置(16)。 整体来看,高校“双肩挑”现象涉及政府管理体制、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高校职员制等诸多方面。从以往研究的政策建议来看,难以考核、以行政权力抢占学术资源等问题都是“双肩挑”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可以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加大反腐力度等方式解决,而无论制度怎样设计与完善都不能解决“双肩挑”干部的时间冲突问题,因为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有限和公平的,两种角色对时间的竞争是“双肩挑”的内在规定性,在个体上的直接反映便是“精力有限”。这促使研究从宏观制度背景和中观组织行为转向“双肩挑”干部自身的微观行动和感受。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从时间角度对“双肩挑”个体的时间分配及嵌入其中的活动进行实证研究,期望捕捉高校“双肩挑”这个特定群体的工作节奏、主观感受和由他们所勾连起来的社会意义。 二、方法:在访谈的基础上拟合成虚拟个案 研究者以某高校集中三个月的干训班为选择访谈对象的场地。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受访者与日常工作有相当程度的分隔,这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回溯和反思自身工作,也便于研究者进行正式和非正式访谈和回访。访谈对象的选择基于培训课上的课堂观察,发现发言次数较多、课后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流、有表达意愿的受访者,然后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寻找更多受访者。考虑到高校“双肩挑”个体履职情况可能受到高校层次、学科类别、性别等因素影响,选择研究对象时,在保证访谈可得性的前提下,也关注了受访对象所在高校层次、专业特点、性别、个人经历等因素,最后被纳入正式研究对象范围的受访者信息如表1所示。
在受访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进行了录音和誊录,每完成一次访谈便立即开始资料分析。在对第一个受访者资料微分析时,“杂”“忙”“奉献”是令研究者印象深刻的高频词;当完成第三个受访者资料的开放编码后,“不做学术是不对的”“我最终还是一个教师”等主题句得以定型。此时,研究者有了基本的“合成案例”的总体故事线。随着受访对象的增加,继续对资料进行编码、归类和概念化,在资料和访谈对象间进行比较,资料搜集与资料分析交替进行。此时,故事线开始分散,这促使研究者聚焦于上述关键词句与“双肩挑”及“时间分配”之间的关系,并把具体词句、概念与“社会—时间”范畴进行关联和交叉比对,在访谈文本、研究者的经验和时间社会学理论之间进行持续循环互动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三个“双肩挑”个体的类型化故事。换言之,研究在8位“双肩挑”人员的访谈基础上提炼出他们的典型特征,拟合成了一个同时拥有“童处长”“童院长”“童教授”三种角色于一身的“双肩挑”人物的时间安排叙事(17),来展现他们的“行为”和“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