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2)04-0083-07 西方“中国风”作为一种以视觉文化为主的16-18世纪艺术潮流,反映了当时西方文化面貌及对中国的“异托邦”营造。早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文化传播使中国文化与艺术向西方各国输出,并从外销品的文化输入逐步转型为西方各国对于中国风格的仿制,形成了西方艺术家的“异托邦”“中国风”。米歇尔·福柯在《其他的空间》中将“异托邦”解释为:“在所有文化中,在所有文明中,都存在着这样一些真实的场所、有效的场所,它们被书写入社会体制自身内,它们是一种反位所的场所,是被实际实现了的‘乌托邦’。在这些场所中,真实的位所,所有能在文化内发现的其他真实的位所被同时表征出来,被抗议并且被颠倒……我称之为异托邦。”[1]这种“异托邦”营造的“中国风”从西方仿制的瓷器上经历了由模仿、提取到重塑的跨文化融合过程。瓷器带动的“异托邦”营造的“中国风”在18世纪成为全盛期,洛可可艺术家通过对前期文献与游记插图的提取与再创造形成了新的“异托邦”“中国风”。以华托、布歇与皮勒蒙为主的艺术家通过对中国元素与基于西方社会体系的逻辑重构与虚构,形成了具有特殊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洛可可“中国风”。这些在西方艺术中自成一体的洛可可“中国风”画作与设计图案同时出现在纺织品上。受16-18世纪西方多文化环境影响,纺织品设计师从节庆与话剧的多文化场景并置中潜移默化影响纺织品设计。由于需要适应工业生产、服装和家具装饰要求,纺织品从设计图册与画作的单一性整体画幅演变为多元素、多文化、多艺术风格的并置形式。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所带来的西方“异托邦”营造的“中国风”是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的虚构解读,在艺术史上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西方从引入“中国风”元素用于装饰设计再到对中国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异托邦”营造,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一次国际化进程。从经济全球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角度思考西方“异托邦”营造的“中国风”现象,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16-18世纪西方“中国风”的兴起与传播 “Faconde la Chine”(中国式)字样最早出现在路易十四的财产目录中,此后法语称“中国风”为“Chinois”与“Chinoiserie”。《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其释意为:“指17-18世纪流行于室内、家具、陶瓷、纺织品和园林设计领域的一种西方风格,是欧洲对中国风格的想象性诠释。”[2]西方对于“中国风”的认知与接触最早是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随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传播,西方逐渐从中国文化的吸收,转化演变为“中国风”的输出,构建起了自我营造的“异托邦”“中国风”。 据史料记载,西汉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同期,就已有南海至印度洋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可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二月余,有黄志国。”[3]16世纪后,西班牙为维系殖民统治开辟了中拉海上丝绸之路。葡萄牙与西班牙通过殖民统治侵占了摩鹿加岛(今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并于正德六年攻占了满剌加(马六甲)。继西、葡两国之后,16世纪末荷兰殖民者入侵爪哇[4],这些殖民者通过开辟的大帆船航线连接了亚洲和拉丁美洲。明中叶后,中国蚕丝生产大幅增长,蚕丝业的繁荣带动了整个丝织品的贸易,且商品价格相对于欧洲较为低廉。据记载,自1571年漳州与马尼拉贸易开始后的30年里,约有630艘中国帆船从漳州港驶向马尼拉[5]。中国出口贸易兴起后,中国的瓷器、漆器、家具、纺织品、丝绸等大量艺术品输入欧洲,西方以“想象房间里哪一样精致的东西不是来自中国的”[6]来描述中国外销品的畅销度。这些贸易输入文化及国外游学者对于“中国风”的描述,使得通过丝绸之路输出的艺术风格在欧洲盛行。 国外游学者的人文传播最早为马可波罗于1271-1295年在亚洲的游历。16世纪末期,奥古斯丁教团修道士胡安·冈萨雷斯·德·门萨多在1584年随西班牙使团进京,对中国的建筑、地方官府宅邸等作出了精细的文字描述:“所有这些宅子内部都白得像牛奶,像抛过光的纸。地板上铺的是正方形的石材,宽而光滑;他们的房顶用的是上好的木材,制作细致,漆画精美,看起来像是锦缎,或者呈现金色。”[7]1644年荷兰向清朝派遣出使团,其中的荷兰画家约翰·尼尔霍夫根据访问中国的经历出版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访大清国记闻》,其中绘制的三百余幅插图为西方了解17世纪的中国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1721年出版的欧洲第一部描绘中国建筑的著作《建筑简史》中就使用了约翰·尼尔霍夫的插图。而后的1735年,杜赫德所著的《中华帝国地理、历史等详解》中也增加了对于中国设计的描述。法国学者格林在1776年描述中国为:“中华帝国已成为我们时代特别关注、着重研究的课题……在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上,其统治最为开明长久,其道德最为高尚、美好,其法律、政策、艺术、工业同样如此,堪为世界各国的楷模。”[8](P248)欧洲“中国风”设计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以中国生产的外销产品所传递的艺术风格与造物思想进行“异托邦”营造;二是对国外游学者或传道士16-18世纪中国游记中的插图及描述性艺术风格进行借鉴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