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与核心,站在建党百年,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有必要对以更加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加深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方向提供全球坐标和历史向导。 目前国内有学者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所有制形式和结构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系统回顾总结,①相应也需要对百年来国际上公有制经济以及“国有化—私有化”交替演变的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和比较研究,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有很多。②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欠缺:一是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在国家分类、代表性国家、来龙去脉、所有制形式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各有不足;二是对公有经济变迁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相关原因的分析还有待深入完善;三是到了建党百年与新发展阶段,对我国所有制的启示需要与时俱进的分析总结。以下依据国家发展阶段和制度的不同,将国际上的国家分为三类,并对公有经济变迁进行系统梳理总结。 一、原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的演变历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私有制就主导了世界经济。但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了一股公有化浪潮,影响持续到70年代末,公有经济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一)苏联引领的公有化浪潮 首先推动公有化浪潮兴起的主要国家是苏联。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斯大林上台后,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构想,逐步废止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原有的公有制为基础,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政策,转变为农业集体化和工商业国有化路线。自此后,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在苏联占据了绝对支配地位,占据了90%以上的产出份额。全面公有化有助于苏联这样相对落后的国家集中全国力量快速实现工业化,助推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大国。③ 二战后,中东欧、亚洲和拉美等地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全面仿照苏联模式推行了全面公有化。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到国家在人事、财务、物资供应、销售和价格等方面的控制,实际上是准国有经济单位。 (二)苏联、东欧快速全面私有化的后果及原因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开始了大规模、快速的私有化过程。在私有化前,国有经济占其经济总量的比例大多在90%以上,而仅仅经过7年左右的时间,大部分国家的国有经济的比例就下降到30%以下。④ 在农业集体经济方面,同样进行了激进的私有化。首先是土地私有化,俄罗斯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中东欧国家还把过去共产党没收的土地退还原主。⑤其次是把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非国有化,转变为股份公司、合作社和个体所有等。⑥ 以激进私有化为核心的一系列激进的转轨政策,给这些原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俄罗斯最为典型,在其经济转轨的1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近40%,损失量是俄国二战期间损失的2.5倍,出现了一个占人口1/3左右的庞大的贫困者阶层。⑦中东欧国家的产出也持续下降3年多,在10年过渡期结束的时候,平均生产总值只是恢复到了1989年的水平,而欧盟成员国的相应指标同期则增长了将近20%。⑧ 在激进私有化过程中,外资趁势控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市场。以匈牙利最为典型,其私有资产中有2/3被外资控制;在全国15家最大的银行中,外资控制9家;在制造业方面,外资所占份额已达到80%以上。⑨ 集体农业所有权的激烈变更也造成了管理经营的混乱,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失,集体经济拆分为个体经济也违背了规模经济规律。个体农户由于缺乏相应设备和技术,大多经营困难,甚至难以维持生存。俄罗斯1997年农业总产值比1990年下降了近40%,劳动生产率下降了30%。⑩ 这些长期处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国家,缺乏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快速大规模私有化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有股份和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把大量私有化的国企突然推向很不健全的市场,企业无法适应全新的经营环境,原有的国有垄断企业只是变为私人垄断,效率无法提高,市场机制无法发挥自发引导生产的作用,整个经济陷入混乱。而企业所有权剧烈变动和不规范的私有化,也带来企业管理的混乱,生产投入大幅减少,企业状况更加恶化,纷纷停产倒闭,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流到外国,大量国有资产套现后被转移到西方。私有化了的国有企业,由于其还有政策性负担和缺乏自生能力,预算软约束的情形不仅未消除,反而更为严重。(11) (三)波兰的适度私有化与俄罗斯的再国有化 在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波兰经济表现在苏东各国中相对较好,经过短暂的困难后,从1994年至1999年,波兰实现了5.8%的年均增长率,有4.4%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绝大部分发生在国有企业当中。(12)波兰并没有真正推行“休克疗法”,虽然价格全面放开了,但大多数重要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没有快速私有化,控制权仍然保留在政府手中。(13)占国企总数21%的大型国企被保留下来,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近35%,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