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章编号]1002-3054(2022)09-003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220904 基因本是生物学概念,是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文化基因”一词的提出始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该书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制因子“觅母”(Meme),作为一种表达文化传递单位的新概念。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模仿的过程,觅母从一个个体复制给另一个个体。[1]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出版了《谜米机器》,进一步阐述了“谜米”(Meme)理论。她认为,谜米的形成影响着人类心理的进化,谜米是储存于大脑之中的、执行行为的文化信息,通过模仿过程而实现人际传递。[2]中国学术界对“Meme”的翻译,有音译为“弥”或“谜米”,而意译多为“思想基因”“知识基因”“文化基因”等,并由此展开了一条相对独立的研究发展道路。 中文语境中的“文化基因”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和研究视角。从已有研究来看,不少学者对“文化基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刘长林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他认为:“文化基因就是那些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本民族心理底层结构的外在表现,是本民族特殊性的重要标志。”[3]二是王东认为:“所谓文化基因,就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4]三是通过辨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不同,进而得出文化基因是可以被复制的鲜活的文化传统和可能复活的传统文化思想因子。[5]四是认为文化基因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保证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不曾断裂、屡经冲击而不脱底色、固本培元且又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乐与他者交流的基本文化元素。[6]综合上述观点,对于“文化基因”的基本理解均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延续与传承中,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6]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特质。正如前人研究所言,“文化基因”的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价值基因与思维基因,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 综观已有研究,均对“文化基因”的概念、内涵、体系等都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建构,而以“文化基因”为理论基础分析具象的文化载体的研究却较为缺乏。然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于民族内在的认识世界的价值观,所体现的深层心理结构的思维方式乃至实践方式,早已印刻于延续至今的文化载体之中。因此,本文试图以中华文化的思维基因与价值基因为理论基础,阐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物化载体的典型——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达钟楼,依次经过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全长7.8公里。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由衷赞美:“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7]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不仅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一种空间结构,承载的更是建筑格局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精神。 二、中华文化的思维基因与价值基因 (一)“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文化的思维基因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一种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综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或者说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8]人的生命及其本性问题始终是中华文明思想体系的核心问题,注重人的“心性”,追求“悟道”,以外在自然天道之规律探究“人”之伦理本性,形成“天人合一”在思维层面的“解决方式”,这种思考模式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体系。就认识论而言,“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自然的核心学说;就价值伦理而言,是在伦理构建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审美意义而言,它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审美境界。总体而言,“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引领,是一种始终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创世神话中,由中华民族的原型意象构成了中国人的总体思维方式。荣格认为,“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深层无意识的心理结构。[9]弗莱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或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最基本的模式是神话,神话是所有其他模式的原型,而其他模式只不过是移位的神话,即神话不同的变异。[10]中国的创世神话反映了远古先民对宇宙世界形成的原型意象。《徐整三五历纪》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