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22)05-0093-09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血脉,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关于意义的结构”①,它为人的生活赋予价值意义和精神追求。在国家治理语境下,文化治理是一种柔性治理范式,展现的是人文精神在社会教化、文化传播、信仰塑造、认同强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公共文化是一种具有全民性、公益性和价值导向性特征的文化形态,对大众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感、文化行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公共文化治理作为当代中国的重大实践,有着深远的文化使命,那就是建设超越于意识形态之上的民族文化精神结构和文化根性谱系,优化社会文化生态系统。 在利益分化、意义竞争、规则多元的转型社会,重建公共文化地带是文化治理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就是通过弘扬主旋律,倡导主导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平,注重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公益文化与商业文化良性互动,形成主流明确、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结构。公共文化治理是治理理念、治理实践与文化价值转换、文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公共文化要发挥“软治理”作用,必须立足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秉持系统观和生态观,实现对公共文化物质层、制度层、理念层及诸要素的系统集成,生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治理体系。 一、作为治理方略的“公共文化” (一)“公共文化”的概念释义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集体表达,在本质上具有“社会交往意义上的公共性”②。文化之所以具有社会交往意义上的公共性,是因为它是人在进化过程中创造的,脱离不了人的社会实践、相互依存和交往理性。在公共哲学意义上,公共性是质的相关性,被认为是“一种体现共同体生存价值的先验的普遍权利”③。文化作为人们相互依存的社会活动产物,是经过后天习得的,在特定群体中具有共享性。文化的公共性“在社会性群体中突出体现为主体间核心价值的共识”④。有学者认为,文化创造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对外部世界各种事物存在的一种价值思维肯定,这种肯定,既是价值的、功能的,又是形式、形态、法则、秩序的。⑤从本质上看,文化即是人们生活的样法,是由价值、规则和物态构成的整体。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应当着重于这样一个事实——文化附着于习得制度和支持这些制度的价值。 公共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与公共领域不可分离。社会生活共同场域的生成与开放,以及民主化进程对人的文化权益的肯定,使得文化生活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剧院、俱乐部、文化空间,以及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得以开放和延展,产生了蕴涵“社会交往”“价值引导”意义的公共文化,⑥在凝结集体认同、培育公共精神、建构文化秩序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⑦我国“公共文化”话语的出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因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的分野,导致了文化领域从“领域合一”走向“领域分离”,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⑧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统揽一切”的文化发展模式在文化属性、类别区隔定位的驱动下,使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文化事业回归公益,它们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彼此依存,相互促进。 随着公共文化话语的形成,学术界对公共文化进行了阐释,多从公共物品属性及供给机制出发来定义公共文化,突出强调它具有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正效应性特征;关注的是公共文化的公益性事业特征,强调公共文化的社会效益以及政府和公共部门的供给责任。⑨诸如此类的定义,揭示了公共文化的某些公共性特征,但多限于公共文化所依托之文化空间、文化场馆、文化设施及群众文化活动等显性的公共特征,对公共文化蕴涵的群体意识、公共观念、共享价值观等深层要素关注不足。事实上,公共文化以人们的精神旨趣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满足的是人们的娱乐、休闲、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公共文化突出的是共有性而非私有性、共享性而非排他性、平等性而非差异性,是一种具有价值导向性和全民共享性特征的文化形态。 公共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它内在地依赖于规范化和理想化的交往结构,文化价值的共享性和文化功能的秩序性不容忽视。公共文化内涵着共识性的权利、利益、责任,基础性的规则、秩序、惯例,在公共空间建构、公共价值和伦理塑造中具有独特作用。公共文化既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性所体现出的物质形态,也具有文化内核所蕴藏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诉求。界定公共文化的概念,应当注意到它有着丰富的内容结构,包括物质、制度和观念3个层面。物质层面是指公共文化的物化载体,如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事项、文化物品等;制度层面是指公共文化的制度体系,如国家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文化机构等;观念层面是指公共文化意识形态和公共文化精神导向,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公共意志、公共精神等。 (二)“公共文化”的治理功能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文化涉及的是“审美艺术、道德规范、意义体系及教育科技”⑩。本尼特认为,价值观、审美、艺术等文化事态具有治理意义,它通过“审美与智性文化的社会形式、技术与规则”(11)来塑造人的意识、观念和行为。福柯认为,文化与权力是紧密相联的,文化以内化于心的方式发挥着权力的教化、规训作用。(12)公共文化是以满足人们求知、审美、娱乐、交往的精神需要为目标的,以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文化教育、文化传承为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达到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和公共文化的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治理就是“透过文化和以文化为场域”(13)来发挥治理功能,达致“优化国家治理的精神结构和民族心理”(14)。 公共文化是由诸多文化义项集成的体系,要素多元,内容丰富。展开来说,文化法规与政策、管理体制和创意创作、生产供给、传播交流机制等构成公共文化的制度平台;文化场馆、文化设施、文化资源等构成公共文化的物化载体;国家主导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构成公共文化的内容样态。公共文化资源和设施的公益性和共享性,公共文化空间和场域的开放性和共建性,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和共享性,公共文化价值的建构性和传播性,蕴藏着建构民众共享的观念结构和价值意义的潜能。(15)在公共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中,主体互动和集体行动会促进主流价值对日常生活的浸润,从而发挥软治理的政治社会功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