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663(2022)05-0040-07 DOI:10.19834/j.cnki.yjsjy2011.2022.05.05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在考研选拔中,“唯分数论”的导向一直受到学术界质疑。追根溯源,主要是对研究生招生考试预测准确性的怀疑,考研分数是否能代表学生日后的学业表现?又在学业表现的哪些方面起到作用?除考分外是否有更好的预测指标去选拔研究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借助某“985”高校某学院研究生数据,深入验证二者之间关系,并探究多个因素对研究生学业表现的影响,为我国研究生选拔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一、研究生考试“高分低能”论调日益尖锐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对研究生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研究生选拔考试脱颖而出的人才却往往受到“高分低能”的诟病,即只有考试分数特别高,但却缺乏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例如,有研究者提出,当前研究生考试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其命题原则实际上鼓励了学生对考题的死记硬背,这样的考试方式很难挑选出有才能的学生,最后往往善于考高分的人进入宝塔顶尖,而真正有潜力的学生被埋没[1]。高升(2014)认为,现行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上是对考生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回顾性”考试,而非对学生未来研究生阶段发展潜能和综合能力的“预测性考试”[2]。陈睿(2016)则认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范围有限,只能选拔出一些“考试机器”,却很难考查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与创新能力有关的因素[3]。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考研分数对研究生学业表现的预测准确性不容乐观。朱原(2016)对浙江大学546名硕士生的硕士毕业论文成绩与入学考试初试成绩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甚至出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涂罡等(2020)使用回归模型对山东某高校研究生进行建模分析,发现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与其初试、复试成绩无关,而与学业背景以及指导教师等因素显著相关[5]。 一些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了讨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生选拔考试命题的问题。根据2021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现今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全国统一考试的全部或部分考试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根据大纲自行命题[6]。采取自命题笔试的高校较多,水平也参差不齐。一方面在试题质量与管理规范性上与统考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初试笔试科目各不相同,复试阶段却采取统一划线,导致初试分数的可比性变差[7]。也有研究者认为,在评卷环节,各省、各招生单位分别组织评卷,导致同一科目在主观题评卷的过程中宽严程度难以统一,造成再次的不公平[8]。 二是研究生选拔过程重笔试,轻复试,学生非认知能力因素(如考生考研动机、意志品质)较难得到考查。近年来社会“学历门槛”急剧上升,由此也导致大量考研学生只是为了拿到硕士文凭改变工作处境,对学术科研毫无兴趣,被录取后对所学专业也缺乏认同[9]。但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恰恰需要学术热情以及坚定的意志支持[10]。虽然有复试的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动机和兴趣,但生源一般的招生单位,为满足扩招需要,往往采取等额复试,或者重初试分数,淡化复试表现[11]。因此,学生的考研动机和创新能力仍然难以得到有效的甄别。 三是高校对学生本科学业表现考查不足。与国内各高校看重研究生初试考试成绩的选拔模式不同,国外大学对于申请人认知因素进行考察的方式主要是本科阶段成绩(Grade Point Average,GPA)和标准化入学考试(如GRE)。Puryear等对美国107所医学院进行调查发现,本科GPA被89所医学院列为最重要或者第二重要的研究生选拔指标[12]。同时,Truell等以179名研究生硕士阶段的GPA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他们在本科阶段的GPA是最为显著的预测变量[13]。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在硕士招生复试阶段也会要求学生提交本科成绩单,然而研究生复试周期较短,招生单位没有时间核实材料真实性,也就无法发挥本科成绩的评价作用[14]。同时,国外高校在研究生选拔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本科院校竞争性水平这一概念来衡量学校之间教学质量水平的差异[15]。例如,Hall发现在学生本科GPA的变异中70%都可以归因于本科学校竞争性水平差异[16]。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如果把本科院校竞争性水平作为本科GPA的权重因素,可以进一步提升本科GPA的参考价值[17]。在我国,部分招生单位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也会看重申请者的本科院校水平,研究者指出,有30%高校在调剂的过程中会表明优先接收本科毕业于“985工程”“211工程”及行业特色高校生源。有些高校甚至会在复试过程中优先选择本科生源更好的考生[18]。这是由于现行研究生招考制度难以分辨学生是否具备科研潜力。然而也有人对这一行为存在质疑,岳昌君对首都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发现“985”高校的创新精神得分高于“211”高校,两者均高于普通本科,但是这几种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19]。 那么,到底是考研分数对研究生未来学业表现预测更准确,还是本科学校层次和学业成绩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反映更全面?是否又有其他因素对研究生学业表现产生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洞悉人才的成长规律,有望在未来制定出更科学、有效的研究生人才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