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2.09.13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新时代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和面临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又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是否有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差异,很大程度上与对高等教育宏观理论的认知有关,如探究高等教育宏观理论建设问题有何价值?中国是否已经形成高等教育宏观理论?如何进一步走好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宏观理论创新之路?澄清这些认识,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宏观理论的特殊地位与发展逻辑 1.高等教育宏观理论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是构成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虽然问题口径不同、研究着眼点不同,最终目的和归宿都是对高等教育的内在矛盾做出解释,都是为了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及其价值和意义[1]。而且,两者具有强烈的依存性和互补性。宏观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需要通过微观的高等教育研究转化为实践,微观的高等教育研究有赖于宏观的高等教育研究确定价值、指明方向[2]。 高等教育宏观理论是关于高等教育属性、地位、目标、体系、制度、道路、模式等根本性问题的系统性认识。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宏观研究虽表述方式不同,但指向和意蕴基本一致。如王冀生先生认为,宏观高等教育研究旨在探讨建设与一定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制度,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进行宏观管理的规律[3]。周川教授认为,宏观研究侧重揭示事关高等教育本质、本源、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终极价值和意义的国家高等教育的体系性矛盾[1]。高等教育宏观理论具有强烈的本土性、政治性与发展性特征。①高等教育宏观理论深受政党理论、国家治理方式、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构成高等教育宏观理论的要素是相对稳定的,但其内涵与相互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社会关于高等教育宏观理论的基本问题点具有共性,但这些问题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实践模式等会有很大差异。任何高等教育都要服务于国家利益,都要体现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方略。②高等教育宏观理论重在揭示教育与民族、国家、政党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这些关系涉及高等教育体系层面包括制度体系和结构体系等根本性问题,隐含着国家与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冲突。③高等教育宏观理论是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融合,其发展轨迹、价值逻辑、实践特征等受社会发展阶段演进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微观理论主要是关于人才培养、大学个体发展的系统性认识。高等教育微观理论具有国际性、科学性与稳定性特点。一方面,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关于人才培养的实践都是以心理科学、脑科学等的发展为基础的。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其发现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虽然一千多年来大学的职能、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学的本质使命、基本逻辑和组织形态仍然是相对稳定的。 由上述对比分析可见,因事关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高等教育宏观理论最能体现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国情特点和体制差异,高等教育宏观理论研究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对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周川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宏大理论”揭示矛盾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规律,其形成标志着高等教育理论的一大创新[1]。国情、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矛盾的复杂程度、表现形式和转换机制也会存在差异,因而对其的规律性认识必将呈现出跨文化的特征,从而必将推动自主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建设。二是对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等教育宏观理论“与不同国家、行业、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背景联系起来”[3],是“可以预示矛盾的趋向以及提出解决策略的一种预测性、规范性理论”[1],可以“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2]。 在我国国情下,高等教育宏观理论还关涉一些特殊关系。如高等教育宏观理论与党的教育思想体系的关系。这是我国独特性的存在,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理论体系的突出特征。就广义的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来讲,党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价值核心、是引领、是方向,解决合目的性;而高等教育学术体系是基础、是中介,解决合规律性。一方面,党的教育思想是构建高等教育宏观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关于党的教育思想的原理化阐释成果是高等教育宏观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上述特殊关系的存在,也进一步表明了高等教育宏观理论在自主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2.高等教育宏观理论生成与发展的动因与模式。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认识高等教育宏观理论生成动因与发展逻辑的核心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刻的阐释。如“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5];等等。这些经典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实践的地位、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认识论的发展逻辑以及理论的源泉与动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