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2.09.03 高校学术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挥棒作用。目前这个指挥棒出现了问题,所指方向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伤害了高校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校长远发展。因此,对高校的学术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用10~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解决教育评价这个难题,可见决心之大。本研究直面高校学术评价的突出问题,分析学术评价的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之争及利弊,提出要彻底打破学术评价的“引用替代”“刊物替代”“数量替代”和“科研替代”这“四个替代”,久久为功,解决长期制约、阻碍高校学术健康发展的评价问题。 一、学术评价问题突出 我国高校学术评价问题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主要集中表现在简单化和片面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简单化问题,它是指“以客观和可比较的数字化形式把学术评价简化成了一种点数字游戏,几乎可以脱离论著的内容本身来实施评价,本质上沦为高校科层制的管理工具,而非基于论文实际学术贡献的学术评价,因此很难识别论文真正的学术贡献。”[1]在许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人才评价、科研评价,主要是通过计量的方式来评价,包括课题的数量与级别、论文的数量与刊物级别、著作的数量与级别、获奖的数量与级别,忽视成果的实质内容、实际水平。这些方面的学术评价,方法简单,就是数材料,过于量化,没有学术含量,从而导致学术评价工作简单化。 另一方面是片面化问题。高校学术评价的片面化长期存在,与基础教育领域的片面教育和片面评价如出一辙。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的人才评价、教师评价大都是以科研的评价来代替人才的整体评价,而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则不受评价的重视,甚至被严重忽视。这种片面化评价,亦即“科研替代”。重科研轻教学既是高校学术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学术评价的基本观念、行为。当这种观念和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甚至成为一种追逐的价值取向,那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贻害无穷的。就科研评价而言,它也表现为评价的片面,过于重视量化而轻视内容评价、水平评价和贡献评价。 二、学术计量评价与质化评价争论不止 历史上,存在着学术计量评价与质化评价之争。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就开始对学术评价到底是以量化评价还是质化评价为主的问题进行了长期争论。为了更理性地讨论学术评价之争,这里有必要认真分析和反思关于学术评价的两个宣言和我国关于“唯论文”的十个“不得”。 第一个宣言是“旧金山宣言”。2012年,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反思科研评价问题而发表的“旧金山宣言”,呼吁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计量指标来评价研究论文和学者个体的贡献,主张同行评价是科研成果评价最主要的方式,强调科研产出的多样性。对于科研产出,除了论文之外,还包括著作、数据、试剂和软件等,呼吁采用更广泛多元的影响测度方法,包括定性指标,如对政策和社会实际的影响等[2]。《科学》杂志和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都发表声明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会妨碍科学创新,引导研究者过度关注影响因子,追逐“热点”。“旧金山宣言”虽然是学术期刊界提出来的,但是它指出了计量评价的短板和危害,倡导注重定性指标的评价和科研成果的多样性,对学术评价理论与实践都有很大的启示。 第二个宣言是“莱顿宣言”。这个著名的宣言是2015年由专家学者提出来的。“莱顿宣言”提出了学术评价的10个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是量化的评估应当支持而非取代质化的专家评审,即不能用量化评价来取代质化评价。指出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议中的偏见并促进更为深入的审议。第二个原则是科研绩效的考量应基于机构、团队、个人的科研使命,而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评价不同使命的机构和个人。第三个原则是保护用本国语言发表的研究成果,起因是本国语言发表的优秀研究成果不受重视[3]。此外,学术评价还要考虑到发表和引用的学科差异,个人的研究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工作,包括优质的教学工作、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总的来说,“莱顿宣言”的10条原则强调量化指标只具有辅助性的功能,要重视内容评价。量化评价,计算机都可以做出来,不需要那么深度的高水平评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更需要质性评价和同行评价。因此,同行评议、专家评价、内容评价应该是第一位的、主导性的,当然也不能取消量化指标。 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将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4]。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十个“不得”,与西方十个原则差不多。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在讨论学术评价的质和量的问题。教育部发布的这十个“不得”主要内容是不得以刊物、头衔、资历、国际发表、影响因子等替代学术质量和水平,强调围绕质量和贡献的学术评价,改变过于量化的学术评价风气,从理念、政策和行为上改变我国学术评价存在的“唯论文”“唯数量”的顽瘴痼疾,打破高校学术评价的各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