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欢迎您!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高级搜索
首 页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来源期刊
刊名: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期次:
2023年02期
一个人的“精神化石”
收藏
|
打印
|
下载word
|
下载pdf
作 者:
洪子诚等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南方文坛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
J3
分类名称: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
202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大
中
小
时间:2022年7月20日下午 地点:北京大学培文书院 主持人:高秀芹 与谈人:洪子诚、孟繁华、姜涛、吴丹鸿、张桃洲、冷霜、张洁宇、孙民乐 发现·另一个谢冕 高秀芹(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这是一个“秘密”的会议,我们没有让谢冕老师参加。主要是希望大家能放开谈,哪怕检讨和批评。今年是谢老师九十华诞,洪子诚老师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编选了谢老师的这本诗集,情深意切,用意深远。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完整精心的书稿,包括开本、版式、封面颜色、扉页照片、题记,都一一提出建议——在这里要向洪老师致谢。《爱简》(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版)里的这些诗都没有在报刊发表过,“抽屉文学”一样深深藏在时间的细缝里,2012年它们被编入《谢冕编年文集》第1、2卷。由于“编年文集”卷帙浩繁,达十二卷六七百万字,又是采取各种文类按时间混编的方式,出版后这些诗也没有引起关注。十年后,洪老师将它们发掘出来,这种发现和编纂,就是赋予它们意义的工作。这真是令人惊异又温暖的诗歌故事。今天参加座谈的都是谢老师的朋友或学生,不少是诗人,也是出色的新诗批评家。今天我们畅所欲言,精读深研《爱简》。我想,我们在这本诗集里,会发现新的东西,发现一种诗情、一种历史情境、一个我们既十分熟悉但也陌生的人。这些诗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如何重建自己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来自什么地方。还有当代诗歌自身的种种问题,都值得讨论。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我评论《爱简》的文章《文艺报》已经刊登。我不知道要开会,知道的话开完会再写会好一点。我拿到那个《觅食记》,也是第二天就把稿子交了;这个也是拿到《爱简》第二天就把稿子写出来了。现在看文章还是简单了些。 谢老师的诗从诗歌史上说,和何其芳、郭小川可能都有关系。比如说像郭小川的写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致大海》《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它们也表达了郭小川那时候面对时代问题的矛盾彷徨,但是跟《告别》比起来,没有谢老师写得那么激烈、尖锐。就是说他内在的气势和力量更强大。这种不同的原因很复杂,也可能和他们的身份、地位的不同有关系。另外,跟诗是公开发表,还是只写给自己和亲近的人,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这些诗也可以从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立场的角度做一些分析。比如说我们看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看灰娃的一些诗,甚至包括张贤亮的《我的菩提树》,都能感觉到他们对经历的那个时代和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检讨和反省。当然,他们的反省各不相同。更激烈一点的是《露莎的路》《思痛录》,韦君宜几乎彻底否定了她曾经选择的道路。但谢老师没有。他面对革命,面对他的选择一直怀有信念。他对于“海浪,歌潮,祖国的天空星月争辉,礼花盛开”的未来有着坚定的信心。他们的不同,和不同的处境、心性,对历史的不同思考相关,而且与革命有密切的关联,但是各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爱简》的出版,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个谢冕。以前我知道他写诗,但不知道他有这样的作品。谢先生从来不轻易表白自己,他内心的一些东西偶尔会有一点表露,但是他从不讲述苦难。他受了那么多苦、打击,只是在写给自己的诗中讲,我们作为学生从未听他讲过。我们到了一定年龄之后知道,喋喋不休讲述自己苦难的人,一种是骗子,一种是弱者。谢先生从来都不讲,讲的都是积极方面的。 谢冕老师有自己的立场、操守,内心强大,还有坚韧。从《爱简》发现的这另一个谢冕,又是多情的。以前这一点我们不知道。“爱简”这个题目在目录里面起码有三处。还有出版社推介时用的那个诗句:“做你的女友是幸福的,而做你的妻子并不幸福”。那两行诗我看了很震惊,他敢于把陈老师的感受讲出来。文章里也说,男人的优点各有各的不同,缺点都是一样。他把这个讲出来。这些不是令人鼓舞的东西,他敢于去接受,敢于直率地表达陈老师作为他的妻子的感受。如果没有这本《爱简》,谢先生的这些诗还埋藏在文集里。我大胆地设想,如果说这些诗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能得到公开发表,朦胧诗是怎么回事还难说。像《告别》那样的宏大,情感那样的丰富充沛,思考那样的犀利,就是在早期朦胧诗里面也是看不到的。 一个人的“精神化石”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本诗集的编选情况。这其实是很偶然的事情。2012年,也就是十年前谢冕的编年文集出版,我们开了会,会还是我主持的。说老实话,我当时并没有仔细读这部文集。就是翻了翻,就整箱放在桌子底下。我觉得对谢老师的论著已经非常熟悉。等到这次谢老师九十大寿,筹备开他的学术研讨会,才又把它搬出来。我读的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部分,真的特别震惊、感动,特别是他写的诗和60年代在农村写的农村笔记。刚才播放的视频,谢老师说我用了三个月时间编这本诗集。没有那么长,也就是一个多月,他的四百多首诗,写得最好的是两个阶段,一个是40年代末他读中学到参军的时期,另一个就是1968年到1972年这个阶段。
共
15
条结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全部展开
相关文章:
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与现实主义
刘国清
中国现...
1997年第06期
论“沉沦小说派”
黄裔
中国现...
1997年第06期
散文镜像窥沙河
曹家治
中国现...
1997年第06期
论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
高松年/沈文...
中国现...
1997年第06期
《土门》与《土门》之外
邢小利/仵埂...
中国现...
199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