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整理近现代文学作品在内的一切文献史料,皆须综合辑佚、辨伪与考证这三方面的工作。”①笔者最近根据既有的数种路翎作品目录搜集整理路翎的所有文章,深以为辑佚、辨伪与考证同等重要。 沈永宝、乔长森整理的《路翎作品系年目录》是最早的路翎作品目录,其中出现了署名“未明”的作品。②杨义、邓腾克、周荣、宋玉雯等人编写路翎著作年表时大致沿袭沈说。③这些作品是: 1.《二摩论》1939年2月20日重庆《时事新报·青光》; 2.《援救天津五同胞》,1939年8月16日重庆《时事新报·青光》; 3.《有备无患》,1939年8月21日重庆《时事新报·青光》; 4.《畜界无奸论》,1939年8月23日重庆《时事新报·青光》; 5.《鬼之笑与哭》,1939年8月30日重庆《时事新报·青光》;④ 6.《〈王贵与李香香〉(新书评介)》,1947年4月15日北平《泥土》第1辑; 7.《敌与友》,1948年3月南京《蚂蚁小集》之一《许多都城震动了》。 在这些被认为是路翎的作品中,《〈王贵与李香香〉(新书评介)》(以下简称《〈王贵与李香香〉》)、《敌与友》已收入《路翎批评文集》。⑤关于《〈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未明”是否是路翎,吴永平提出过不同看法,但未彻底解决此问题。笔者再读《青光》上的“未明”文章,同样感到与路翎风格迥异。据徐迺翔、钦鸿编《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茅盾、胡秋原、姜灵非、祝宽、贺宜、路翎都用过“未明”笔名。⑥因此,笔者想追问:《〈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未明”究竟是谁?其他6篇的作者“未明”是否也另有其人?路翎是否用过“未明”这一笔名?笔者曾致信沈永宝先生询问为何将7篇作品认定为路翎所作。可惜他已不复记忆。于是,笔者感到有廓清的必要。 一、《时事新报》上的“未明” 据7篇文章的发表时间和地点,实际可认为7篇文章应该是三组文章。1939年2—8月《时事新报·青光》发表《二摩论》《援救天津五同胞》《有备无患》《畜界无奸论》《鬼之笑与哭》的“未明”显然是同一人。 《二摩论》是篇很短的用语轻佻的讽刺文: 中国今日有不幸之二摩。一曰摩登,二曰摩擦。摩登者,据云译自Mobern(当为modern——引者注,下同)。其实此云现代。我国之所谓摩登,义为时髦,相当于Mode音译宜为摩得。摩擦(原文如此,疑当作“得”)古亦有之,所谓“都”也。诗云:“洵美且都”。汉书司相如传(原文如此):“车从雍雍,闻雅甚都”。盖都市为摩得之源泉。所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也。然今之摩得,则以模仿洋都为尚。服用本国所不能生产之服饰,搬弄本国也所不需要之□(疑为“学”)说,此摩得仕女之本色。国有摩得,国不□(疑为“得”)不贫。 摩擦者,虽为物理学上之现象,然在战后□表现之陆离光怪,虽爱因斯坦亦不能详。摩擦古亦有之,称曰轧,或称磨轧或曰倾轧,唐书李宗闵传:“树党相磨轧”其摩擦二字之祖乎。国有磨轧,国不得不弱。 世谓阿Q精神为国人之病。然阿Q有辫,尚不知电烫头发,吸水烟袋,亦不知三炮台为何物。阿Q不摩登。阿Q虽与邻不睦,但不知排挤舆风,挑拨作浪。阿Q不摩擦。阿Q太老实。然我看阿摩比阿Q还要可怕。⑦ 作者显然古文功底不错,引用《诗经》《汉书》《唐书》大谈“二摩”:“摩登”“摩擦”,认为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摩登在国人这沦为赶时髦,同时国共斗争频仍。文章最后提到《阿Q正传》的国民性批判,认为“二摩”的危害比国民性的危害更严重。 这篇文章在《时事新报》发表8天后被《祖国》转载。《祖国》是在重庆的一份政论杂志,编辑委员中有胡秋原。⑧这份杂志贯彻胡秋原在接编《时代日报》时的“中国文化复兴论”。他系统阅读“中国经史子集”后,认为“复兴之道,不是复古,也不是西化或苏维埃化”。⑨远在1927年,胡秋原即对国共双方“表示失望”,并“脱离共青团和国民党”。⑩《二摩论》与胡秋原及其创办的《祖国》杂志的思想接近。重要的是,胡秋原用过“未明”这一笔名。“未明”是《祖国》的重要作者,几乎隔几期就出现他的文章,且多出现在第1—2页。据不完全统计,“未明”在《祖国》发有这些文章: 1.1938年11月3日第5期:《好转中的战局》(第1页)。 2.1938年12月13日第6期:《街头汽车(萨天师语录补篇之一)》(第1页)、《“文化人”考》(第7页)。 3.1938年12月26日第7期:《消灭“文化人”问题》(第6页)。 4.1939年1月10日第8期:《论汪精卫事》(第1页)。 5.1939年2月28日第11期:《英苏接近之趋势》(第1页)、《二摩论》(第7页)。 6.1939年4月10日第14期:《精神总动员之本义》(第1页)、《由局部反攻到全线反攻》(第3页)。 7.1939年5月3日第15期:《抗日建国的五月》(第1页)、《百年来的教训》(第3—4页)。 8.1939年5月15日第16期:《鼓浪屿事件之教训》(第2页)、《责任心与同胞爱》(第5—6页)。 9.1939年6月1日第17期:《两篇伟大的文献》(第1页)、《汪逆如何帮助日寇》(第2页)。 10.1939年6月20日第18期:《天津“事件”之观测》(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