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5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22.04.003-011 今天,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政府界、学术界以及民众共同的热点话题。 气候总是变化的,但文化遗产要保持其原真性(authenticity)与完整性(integrity),这就是气候变化与遗产保护的一对矛盾所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于2007年通过了《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影响的政策文件》,自该文件通过以来,缔约国已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了大量关于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报告。2021年11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23届会议在其临时议程第11项发布的《针对世界遗产的气候行动相关政策文件更新》中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遗产面临的最重大威胁之一,可能会影响包括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在内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在地方层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 2020年5月9日,欧洲遗产联盟(European Heritage Alliance)的49家成员起草了欧洲日宣言《文化遗产:欧洲未来的强力催化剂》。该宣言在明确文化遗产对于未来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强调指出:“文化遗产(包括文化景观)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重大威胁。” 在亚洲,2021年10月27-28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在北京以线上形式召开,会上发布了《关于共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倡议》。该倡议认识到:“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最充满活力的地区。受城市发展、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及武装冲突等影响,亚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文化及自然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监测与评估方面,空间信息技术因其宏观、快速、客观、实时、长周期的技术优势而备受关注并得以重点应用。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10月召开的第35届大会上批准成立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2011年6月,HIST获中国国务院批准,并于同年7月在北京正式成立。HIST是UNESCO在全球设立的唯一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机构,旨在利用空间技术,为UNESCO及其成员国在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方面提供空间技术支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空间观测与其他众多来源的观测、调查、统计等数据一起形成地球大数据,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赋能下,为气候变化预报预测乃至文化遗产受影响分析提供了可能,为理解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科学决策参考。 1 气候变化对于文化遗产影响的认知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其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1.1 不断变化的气候对过去环境产生不同尺度与程度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不断进行的。图1为中国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本文基于我国学者利用物候资料以及历史文献重建的500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情况[1-4],结合近60年来的气象记录资料,重新绘制形成中国5000年来气温变化趋势综合图。由图1可见,近60年来气温上升变化速度增快,正在接近汉、唐时期的气温。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科学观测与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破坏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大。
图1 中国5000年来气温变化趋势综合图(来源:作者参考文献[1-5]重绘并补充) 通过环境考古与遥感考古相结合,王心源研究团队揭示了巢湖流域过去1万年来气候变化、构造运动与人类活动、文明变迁的过程与关系[5-6],结果表明:距今10000~7701年,流域气候温暖较湿、湖面较高;距今7700~6001年,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出现高湖面特征;距今6000~2001年,流域气候总体上温暖较湿润,是全新世中气候最适宜时期;距今2000年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干旱事件,湖泊出现一次较大规模的退缩;距今2000~1000年进入气候转型时期,总体上转冷趋势明显,森林退缩,一直作为森林植被中主要建群树种的青冈属及栎属急剧下降,早、中全新世以来,形成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地[5](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