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034/j.cnki.10-1318/c.2022.05.001 “饭圈文化”的意识形态审视 主持人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饭圈文化”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青年问题。学术界对于“饭圈文化”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四种视角:一是文化视角,研究“饭圈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二是青少年现象视角,研究“饭圈文化”与青少年的关系,以及其在青少年中传播的机理;三是青少年发展视角,研究“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四是意识形态视角,研究“饭圈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这里策划的两篇文章正是从第四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值得读者阅读和思考。 当前,我国日常生活领域日益成为意识形态表达的场域。“饭圈文化”作为一种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亚文化,伴随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娱乐资本无序扩张下,已经形成鲜明的特征,并衍生出不符合甚至抗拒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影响社会舆论、导致思想混乱等意识形态效应。虽然“饭圈文化”中并非所有现象都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但鉴于我国“饭圈”群体呈现数量庞大、低龄化的特征,再加上现实中已经发生的“饭圈”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抵牾,从思想引领的角度看,仍有必要分析、正视“饭圈文化”所衍生的意识形态风险,以更好地实现对青年亚文化的正确引领。 一、“饭圈文化”的鲜明特征 当前,学术界对“饭圈文化”尚无共识性界定。但可以确定的是,“饭圈文化”属于青年亚文化,是以特定“趣缘”为基础,主要由围绕偶像产生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以偶像为载体的文本符号、“粉丝”和偶像具有仪式感的集体活动(如控评、应援、打榜)、“饭圈”内部组织化的运作机制等元素构成,不仅拥有独特的话语表达和行为风格,还具有吸纳和塑造更广泛社会群体的规则和价值目标。从近几年来“饭圈”的实际运作来看,“饭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以下特征。 其一,偏执的偶像崇拜。“饭圈”意味着“追星”已从个体的随机行为演变为群体性、体系化的行动。由于影视公司、媒体平台和“饭圈”中的意见领袖不断“洗脑式”地塑造偶像,导致“粉丝”丧失对错意识、是非观念,形成偏执、极端的崇拜心理,将偶像置于无上地位,将自己对偶像的崇拜追逐视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偶像被曝出吸毒、偷税、代孕、强奸等恶行,一些“粉丝”仍然顽固地维护偶像“神”一样的形象,为其辩护。可以说在“饭圈”中,“粉丝”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1]。 其二,荒诞的追星思维。在“饭圈”中,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与“饭圈”群体精心维护偶像形象、利益的执着结合在一起。资本及其各类平台为了牟利,借维护偶像的形象和利益之名,设计多种活动(打榜、投票等),诱导、驱使“粉丝”持续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在网络上制造流量,将“粉丝”变成为资本进行无偿劳动的情感劳工、数据劳工、流量劳工。这种方式导致“粉丝”将对偶像的情感与付出的金钱数量联系起来,形成追求数额、攀比排场的应援观念,出现了大量荒诞的追星行为,既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也挑战了法律权威和公序良俗。 其三,嚣张的“撕黑氛围”。“撕黑征讨”是“饭圈”的高频现象。在“饭圈”成员看来,“撕黑征讨”是集体战斗,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集体认同感,展示集体战斗力,而且还可以使群体的接触面扩大,增加“饭圈”整体的“社会能见度”。从“粉丝”个体看,参加“撕黑”是自己的“职责”,而且“撕黑”越勇敢、为偶像发声越多,越能够在“饭圈”内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当然,很多“粉丝”认识不到“撕黑”背后巨大的产业链,看不到平台收钱、纵容、庇护以及设计“剧本”或套路恶意引战等行为。由此,我国网络空间中不同“粉丝”群之间的网络互撕和口水战时常愈演愈烈,甚至蔓延为线下的人身攻击。不少“粉丝”丧失道德底线,破坏了网络文明和社会和谐。 其四,暴戾的群体心态。这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举报成风。“粉丝”们习惯性怀疑他人否定自己的偶像,举报行动迅速,举报目标广泛。二是动辄“人肉”。“粉丝”对于与之意见不一的圈外人士,动辄采用围攻、“人肉”等网络暴力方式压制。三是肆意妄为。一些“粉丝”群体常在线下聚会、无所顾忌地喧闹,一些“私生饭”为满足个人私欲,去跟踪、骚扰、偷窥、偷拍明星隐私,等等。“饭圈”中形成了敏感、暴戾、极端和排外的普遍心态。 “饭圈文化”的上述特征说明“在资本平台的催化利诱下,青年逐渐滑向‘愚乐’的边缘”[2],部分青年“粉丝”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以下变异。 一是认知变异。在“饭圈”文化的浸润和资本的鼓动下,一些偶像和“粉丝”群体不同程度上会出现身份认知的变异。部分偶像既不用心磨砺演艺能力,也无兴趣创造优秀作品,而是热衷于商品代言、参加各类节目,实际将自己“物化”。以青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因崇拜不同偶像而被区隔于一个个圈子,沉溺于“粉丝责任”,通过圈层内部的互动完成自我角色想象以及群体身份认同,获得情感满足和群体归属感,不再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规则,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将自己与“路人”(不追星的人)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