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成员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将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落实在行动上。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重大战略决策,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力度,制定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然而,中国经济体量庞大,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显著,国内区域禀赋各异,经济环境发展不平衡。因此,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国各地区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域布局。 黄河流域又称“能源流域”,流域上游水能、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发展得天独厚,流域中下游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储备丰富,流域内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30.1%和24.9%,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35.1%和40.5%。九省区综合碳排放强度是全国的1.6倍,其中宁夏、内蒙古和山西是全国碳排放强度最高的3个省区,碳排放强度分别是全国的6.4、5.2和3.4倍。因此,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其绿色低碳发展紧密关系到中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理念,研究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碳排放特征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黄河流域各省区积极行动,部分地区已经制定并发布了相关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目前,已经发布的规划方案均以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核心指导,工作原则紧跟全国的“双碳”目标。然而,黄河流域各省区低碳发展的重点目标与行动规划也应与全国“双碳”规划有所区别,应根据各地经济环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区域差异与省区合作,系统推进黄河流域各省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方面,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效率等方面差异较大,各地区应重视减排工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避免“一刀切”,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资源和区位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碳减排政策;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各地区应坚持全流域“一盘棋”的理念,注重区域低碳发展的整体性与协同性,通过各区域的统筹推进、协同合作,强化流域内的生态治理与低碳发展。此外,还应注意黄河流域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区面广的现实特征,在制定低碳政策时,要避免急功近利地“运动式”减碳,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从实际出发,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推动地区的低碳转型。 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不同于以往集中于国家层面的“双碳”路径研究,将包括诸多能源大省的黄河流域置于“双碳”目标下,对流域内九省区的碳排放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以期通过区域“双碳”目标对接国家“双碳”目标;(2)研究方法上,综合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除数指数(LMDI)分解方法,深入探讨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依赖关系以及各因素对不同省区碳排放变动的作用机理;(3)路径探索方面,对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各省区的碳达峰状况、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等特点进行路径规划,注重各省区“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差异化,以期增强各省区低碳路径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一、文献综述 碳排放一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领域,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更是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不少学者的研究聚焦于国家和地区的减排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友国等[2]对中国各省的碳排放态势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区域差异化的路径选择。林伯强[3]对中国碳达峰情景进行了分析,提出应根据中国现实国情,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走清洁低碳转型之路。中国能源系统庞大,存在化石能源依赖度高、清洁能源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要从能源供给侧出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4],同时从消费端着手,倒逼经济绿色低碳转型[5]。也有研究着眼于技术创新对中国“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指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应分部门、分阶段制定“双碳”目标的技术发展路径[6-7]。 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黄河流域的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张国兴等[8]通过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和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了黄河流域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减排降碳的主要路径。冯丹蕾等[9]对黄河上游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经济增长能够通过产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形成对碳排放的减弱效应。还有一些学者从能源体系和产业结构的角度对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研究,认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推动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0-11],加快黄河流域产业优化升级和绿色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低碳高质量转型的有效路径[12-13]。 除了上述对碳达峰、碳中和以及黄河流域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外,不少学者通过模型构建和指标量化对碳排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张友国等[14]构建了指标体系和指数,探索了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存在的区域差异性。赵忠秀等[15]验证了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有效性,并对中国碳排放拐点进行了预测。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建立评价体系,研究了各国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16]。Tapio[17]进一步构建了脱钩弹性指数,并被广泛应用于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18-19]。除了以上碳排放的量化研究方法外,一些研究运用LMDI分析法考察了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20-22],也有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技术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MRIO-SDA)模型测度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