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2)09-0092-12 1933年《子夜》出版后不久,就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①虽然20世纪末有学者以“主题先行”等观念对《子夜》有所贬低,但是仔细阅读《子夜》,发现其艺术魅力还是不容小觑。曾为“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吴宓对《子夜》评价颇高。吴宓完全从艺术性的角度肯定《子夜》:第一,从“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现代长篇白话小说的结构缺少佳作,“三部曲”的结构模式有零碎之感,《子夜》虽然有些小结构处理欠佳,但整体完整,足以表现时代变化;第二,塑造了一批“典型性和个性皆极轩豁”的人物,人物的环境设置也合理恰当;第三,《子夜》的文字很美: 茅盾君之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恣喷薄,不可控抟。而其微细处复能宛委多姿,殊为难能而可贵。尤可爱者,茅盾君之文字系一种可读可听近于口语之文字。近顷作者所著之书名为语体,实则既非吾华之语亦非外国语,惟有不通之翻译文字差可与之相近。此为艺事难于精美之一大根本问题。试问近顷之所谓语体其佶屈聱牙直不下于盘庚大诰,而腐辞滥调,别字不通则又远过之,何能作表现文思之工具乎?吾人始终主张近于口语而有组织有锤炼之文字为新中国文艺之工具。国语之进步于兹亦有赖焉。茅盾君此书文体已视《三部曲》为更近于口语,而其清新锤炼之处亦更显者。殆所谓渐近自然者,吾人尤钦茅盾君于文字修养之努力也。② 在吴宓眼中,《子夜》文笔有“如火如荼之美”,其语言为一种可读可听,而又清新锤炼的文字,是国语的进步。吴宓在1920年代曾经对“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提出批评,此文也用文言文写成,却能赞赏《子夜》的白话,不仅体现出《子夜》的白话艺术成就之高,也能体现出吴宓的变化和胸怀。 如何描述《子夜》的现代白话诗学呢?现代白话诗学指的是文学作品运用现代白话以表现世界的诗学特质。“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后,文学一直在追求“理想的国语”。周作人在《理想的国语》一文中对“理想的国语”说得比较具体:“我们所要的是一种国语,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及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外来语,组成适宜,具有论理之精密与艺术之美。”③《子夜》出版于“大众语文学”讨论的前一年,在“理想的国语”与“大众语”之间,《子夜》有何成就?《子夜》的文言、新词语彻底融入现代白话中,这一点虽然完成得好,但还不能充分呈现《子夜》在现代汉语诗学上的整体特色。《海上花列传》采用明清白话叙事、苏白方言记言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晚清上海妓女、商人等人群的情欲挣扎与人生浮沉。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和刘呐鸥等人的小说,以富有浓烈特色的欧化语言呈现都市人的生命感知。《子夜》却将都市物语、行业话语(公债市场、民族工业)、青年知识分子的俏皮话以及工人的表达一一塑造,立体呈现1930年代上海城市的强烈欲望。 一、都市物语:语言集束弹与都市新感觉 上海都市的声光化电景观,在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刘呐鸥等人的笔下已经有较为充分的展示。但茅盾显然有自己的想法。在《子夜》中,茅盾不准备以都市知识分子的眼光检视都市景观,而是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位最为守旧的吴老太爷来感受上海声光化电的刺激。这一设置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用何种样式的语言最适合表达吴老太爷的感受呢? 先来看小说的第一段: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流。黄浦的夕潮不知怎么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爆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心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Neon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④ 这一段描写1930年5月夕阳中的上海外滩景观,以自然风景入笔。“软风”“怪痒痒”等词语写叙事者的身体感受,类似女性笔调,被人认为具有颓废色彩。⑤茅盾早期的小说时常会把景物对象化,添上叙事者的身体感受,造成一种生动的感知。“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流。”苏州河水幻成的“金绿色”是一种浊水的颜色,也是一种脏的颜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流。”通过停顿、反复等修饰方式构造出苏州河水在夕阳下舒缓自在的状态。“向西流,流”这一表达在《子夜》手稿中为“向西流着,流着”⑥,在现在通行的《子夜》版本中为“向西流去”⑦。很显然,手稿本的“着”显得多余,通行本又过于简单直接。苏州河两岸的船只随着涨潮的水浮起,那是典型的上海外滩的状态。接下来一系列的都市景物,展示了上海这座都市的现代特色。外白渡桥、钢架、电车、电线、浦东洋栈、霓虹灯电管广告,这些都是现代都市景物,成为上海的特色。“Light,Heat,Power!”以英语写出的这三个单词,意思为“光,热,力!”,不妨看作中国近代以来所追求的“声光化电”的展示,也可以看作西方殖民中国的符号,同时也可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象征。正如王德威所指出的,用英文写着Light,Heat,Power的霓虹招牌,“这种语言代表了一个新的知识、欲望、拥有的模式”。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