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大约在1930年代早期经历了重要的哲学过渡(学界称为“中期”维特根斯坦)。“中期”维特根斯坦逐渐提出了以语法考察为主的“治疗型”哲学理念。有时候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拿来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类比。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中期”的元哲学立场的转变?他的“治疗型”哲学方法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区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于“中期”维特根斯坦这一专题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维特根斯坦整体思想的把握也具有枢纽性的地位。 作为“正统”阐释的代表,彼得·哈克和戈登·贝克的阐释工作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①但是,哈克和贝克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双方的分歧大致发生于20世纪末期,集中体现在如何理解“中期”维特根斯坦的元哲学。具体来说,双方关于“中期”维特根斯坦的“治疗型”哲学理念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所存在的关联的理解存在分歧。基于对“中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不同理解,双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贝克的“精神分析式”解读和哈克的解读。他们是如何得出不同理解的呢?到底哪一种理解更契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呢?我尝试在本文中给出回应,我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维特根斯坦在1930年代的哲学风貌。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贝克的阐释;第二部分考察哈克的解读以及哈克对贝克的批评;第三部分从两个“面相”出发来再次考察“中期”维特根斯坦元哲学;第四部分基于文本分析尝试回应上述争论;最后是结语。 一 贝克对“中期”维特根斯坦元哲学的“精神分析式”解读 贝克早在1970年代就觉察到了弗里德里希·魏斯曼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互动历史对研究魏斯曼和维特根斯坦哲学关联所具有的重要性。②从1997年开始,他陆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中期”维特根斯坦“治疗型”哲学。③他指出维特根斯坦从1930年代早期产生并逐步形成了“精神分析式”的“治疗型”哲学。而且魏斯曼吸收了精神分析的精华,从而发展出了完满的治疗学哲学理念。(Morris,2004:146)贝克主要使用了魏斯曼的记录来作为他的理解的论据,他的论证过程如下: 首先,魏斯曼所记录的文本——“我们的方法”体现了弗洛伊德的方法,因为其中涉及了“精神分析”的术语,如“无意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跟弗洛伊德的思想联系紧密:维特根斯坦同样使用了遗传方法,他把哲学问题的根源追溯到一些原初类比。维特根斯坦表明许多哲学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层根源。只有理清了这些根源,哲学问题才能消除。 其次,魏斯曼所记录的维特根斯坦“给石里克的口述”中体现出了精神分析的特征。“治疗型”哲学跟精神分析有共同的目标,都是去治疗那些心灵受到纷扰的个体,提高人类福祉。(Morris,2004:217-218)维特根斯坦在效仿弗洛伊德,都在尝试个案分析的方法,从而教会我们某种研究的方法。 再次,魏斯曼的《我如何看待哲学》(1968,简称HISP)一文体现了精神分析方法的三个特点:哲学家处理哲学问题如同治疗师治疗病人。(Morris,2004:147-148)哲学问题的谜团源于哲学家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偏见,这些偏见转而又影响哲学家对语词的使用。转变哲学家看待事物的视角虽然困难,但有重大价值。哲学家要“打破语词建立的牢笼,建立一个看待事物的全新的视野”(Waismann,1968:32)。在“精神分析式”的“治疗型”哲学中,哲学讨论的目的在于澄清语言的语法,描述语言的规则。“魏斯曼把精神分析拿来发展成为一个特殊智性治疗的模型。”(Morris,2004:179) 最后,贝克根据他对魏斯曼有关文本的解读从而断言,“中期”维特根斯坦的“治疗型”哲学秉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模式。“中期”维特根斯坦的“治疗型”哲学展现了很多精神分析方法的特征:“治疗型”哲学跟精神分析类似,也以个人为导向。“治疗型”哲学和精神分析中所使用的方法都是与病人/哲学家面对面的理性讨论,是“谈话疗法”。“治疗型”哲学针对的是哲学家的某种疾病,是哲学家不同方面的内部冲突。“治疗型”哲学和精神分析一致认为,对患者/哲学家的病症的治疗都在于使其增进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哲学家对问题的自我承认是评判“治疗型”哲学方法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贝克把魏斯曼的文本作为其“精神分析式”解读的论据。贝克的论证是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吗?我有如下疑问:当我们说对象A跟对象B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的时候,这并不足以表明二者是同一的;贝克所使用的论据基本出自魏斯曼,那么,魏斯曼的相关文本内容是否真的如贝克所理解的那样?这需要我们再次考察魏斯曼的文本。在此之前,我们将考察哈克是如何解读“中期”维特根斯坦的元哲学理念的。 二 哈克对“中期”维特根斯坦元哲学的解读以及他对贝克的解读的批评 (一)哈克对维特根斯坦讨论精神分析的文本的解读 哈克发现在整个维特根斯坦哲学遗作中只有五处提及了精神分析。MS109: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出错误的类比。维特根斯坦认为他的哲学方法类似于精神分析,在于把无意识变成有意识。MS110和BT410:“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在于尽可能地把那些思维模式的特征刻画并表达出来……因为只有当他承认了这些表达式,它们才是正确的表达式(精神分析)。”(Hacker,2007:97)上述文本的标题为“哲学显示出语言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错误类比”。哈克指出这些说法只是出现在维特根斯坦1936年至1937年间的遗作中,并没有出现在《哲学研究》(简称PI)中。MS113和MS158:维特根斯坦提到数学家总是被训练来避免任何类似想法和疑虑。维特根斯坦特别指出,当我们使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作为类比时,可以发现该数学家从婴儿期就具有某种反感。哈克认为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虽然提及了精神分析,但是他所表达的观点晦涩难懂。MS145: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说,跟一般过程相比,意义是有方向的,好比箭头有所指的方向。有人会说,意义像箭那样移动。随后他就指出,这些说法是对语法的诸多误解的精神分析。哈克认为由于这里缺乏清晰的语境,因而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同样晦涩难懂。MS158:“跟你所能觉察到的相比,我们所做的事情更类似于精神分析……”(Hacker,2007:97)哈克只是把文本呈现出来而没有给出任何解释。或许他同样认为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思想晦涩难懂。维特根斯坦在PI中虽讨论了“疾病”(§593)、“治疗”(§§254-§255)及“疗法”(§133)概念,但他并没有讨论“精神分析”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