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P.古耶(Paul Guyer)和R.-P.霍斯特曼(Rolf-Peter Horstmann)为在线网站《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撰写了“Idealism”的词条。①在这个词条下,两位作者详细地讨论了“作为18和19世纪一个主要运动的哲学idealism”,表明Idealism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最初被使用是在18世纪欧洲近代哲学的语境中,而且毫无疑问是处于笛卡尔主义的影响之下的。与这个术语相关的哲学术语群主要是由诸如独断论(dogmatism)、怀疑论(skepticism)、一元论(monism)、二元论(dualism)、唯物论(materialism)等构成的,广泛涉及了诸如笛卡尔、斯宾诺莎、马勒布朗士、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康德(这是就大陆唯理论系统而言的)和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这是就英国经验论系统而言的)当时大量的思想家。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见Idealism这个重要哲学术语所处的思想史语境。它显然是现代思想的产物。 对于这个哲学术语在现代思想语境下的种种意涵,古耶和霍斯特曼两位作者在他们撰写的词条中已经做了深入、具体的探讨。但是,既然Idealism这个词按其词源来自柏拉图的
,而柏拉图的
当然有它不同于现代的思想语境,单单是这一点就足以给研究者们造成思想上的困扰了。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个术语所发生的争论,即,究竟是应当保持传统的“唯心主义”或“唯心论”的汉译,还是采用新的“观念论”的汉译,甚或回到柏拉图的语境下采取“理念论”的汉译,实际上正是这一思想困扰的反映。而这个困扰在根本上是从属于在今天的中国思想界正在发生的“古今之争”这个总的思想范畴。换言之,在Idealism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之下实际上蕴含着古今思想的重要转换,而搞清楚这个思想转换才能使我们深刻把握Idealism的现代思想意涵,而不致重新陷入古代思想的泥潭之中。 因此,和古耶、霍斯特曼所做的工作不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要处理的正是在Idealism这个概念下所涉及的古今思想变化。首先,我们将重点探讨以巴门尼德、柏拉图为代表的古代形而上学传统,揭示其与Idealism这个现代哲学术语内在的思想关联。然后,我们将基于现代思想语境对Idealism作为“唯心主义”的思想意涵予以揭示,并且论证将其运用于古代形而上学传统的合理性。而在此之前,我们将暂时对Idealism不做翻译。 让我们首先从巴门尼德——形而上学传统的奠基人——开始。在残篇4②中,巴门尼德这样写道:
你要盯着虽然远离但却确凿地近在心灵之中的存在; 因为你不会从存在的维系中割裂存在 因为它们既不是在世界上以各种方式到处散布的 也不是聚集的。(DK 28 B 4) 这则残篇的特殊之处在于,巴门尼德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属于心灵(
)的观看,并且认为只有这种观看才能够把握他所说的存在,这也就是那个只能是而不能不是的存在,也就是呈现了逻辑融贯性的存在。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因此,它是不容许对它进行分割的,并且正因为如此,它才和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完全不同,因为后者恰恰是按照米利都学派宇宙论的方式或者分散或者聚集的,而它却是一个单一的整体,并且因此而远离我们的经验世界,只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存在。 在DK的序列中,这则残篇是被排在残篇3(DK 28 B 3)之后的,残篇3即是那有名的“因为对于思想和对于存在是一回事”(
),之前则是那宣示“一条路,存在……一条路,不存在”的著名的残篇2(DK 28 B 2)。DK这样的排列当然是要表明在巴门尼德那里存在与思想之间的特殊的关联,表明残篇2所揭示的“真理之路”③是对于心灵而言的,是对于心灵(
)所特有的思维能力(
)而言的,它是心灵所特殊观看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