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22)05-0026-09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全球创新版图面临着解构和重构。党的十九大适时强调了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自强自立的重要路径,而建设交叉学科则是加快学科融合的关键抓手。建设交叉学科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又受制于传统学科建设,呈现出共生与互斥的张力。置身“两个大局”,一方面建设交叉学科之任务极为迫切,另一方面受学科制度化的影响,学科交叉融合的空间狭小。故而厘清交叉学科建设面临的制度困境,并形成有针对性的交叉学科融合机制是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时之举。 一、交叉学科建设的三重使命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时代原始创新的生成之源,受到政府、学者、社会和产业的广泛关注。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核心地位的凸显,建设交叉学科成为实现创新突破的重要支点,承载着国家、知识和实践层面的多重使命。 1.国家使命:服务国家人才战略 建设交叉学科是服务国家人才战略的迫切需求。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设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和未来实现国家战略自主和赢得国际竞争的核心变量,也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发展交叉学科的战略性和紧迫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等部门也先后通过扩大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增加交叉学科门类和制定交叉学科管理办法等手段改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媒介[1],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知识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一项针对20世纪46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表明,交叉学科背景知识对于增强科研动力、孕育原创成果具有重要意义。[3]在此意义上,通过交叉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现阶段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之义。 2.知识使命:应对知识创新转型 建设交叉学科是应对知识创新转型的客观要求。知识创新是打造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着眼点,人类社会文明演进彰显了知识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学科因知识而起,一直以来,知识创新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其“学科属性”基础上的。进入19世纪后期,实用主义思潮产生并逐渐成为世界主流思潮之一,人类的知识观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知识不再是一种“典藏”,而成为一种资源。[4]知识的应用属性日趋强烈,并逐渐成为知识创新的价值取向。知识创新模式因此发生了迭代转型,相对封闭的学科生态受到冲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藩篱开始被打破。 进入21世纪,在知识生产模式1和模式2的基础上,卡拉雅尼斯(E.Carayannis)基于创新生态学提出了知识生产的第三种模式。[5]这是一种多层、多模态、多节点、多边的创新系统和知识集群。[6]该模式不是新的理论生成,而是不同理论视角的话语构建。知识生产模式3强调不同知识和创新模式的共存和协同演进[7],不再依赖“单一特定范式”,学科间呈现高度融合的形态,研究问题以知识创新和社会重大问题化解为导向,研究组织和人员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有鉴于此,不论是传统的封闭性学科还是简单性学科交叉,均无法满足当下知识创新的需求,亟须突破学科边界的束缚,在更大的场域内构建交叉学科生态,从理念上为科学研究创新进一步拓展空间。正如英国物理学家霍金(S.W.Hawking)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世界正由物理学时代走向生物学时代”时所回应的,“21世纪是‘复杂性’世纪”[8]。细究其理,复杂性不仅源自未来科学问题的复杂性,更体现为研究过程中的超越学科思维。无独有偶,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发布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报告亦强调,交叉学科不是两门学科的粘贴,而是思想方法的整合。[9] 3.实践使命:解决社会复杂问题 建设交叉学科是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内在需求。问题导向是跨越学科边界的可能路径。[10]世界近代历史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两次转型在中国是交织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也是多元复合的。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大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其复杂性自不必说。英国学者雅克(M.Jacques)就此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中国省域间的不同远比欧洲各国间的差异更甚。[11]因此,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需要系统复杂思维,而传统学科分化背景下衍生的“单极思维”在识辨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性和应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方面存在较大局限。 交叉学科是针对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的路径探索。[12]借此,建设交叉学科不再囿于传统刚性的知识内在逻辑,面向社会复杂问题成为交叉学科建设新的逻辑起点。传统学科的边界泾渭分明,概念和内涵兼具独特性和独立性。而“问题导向”的交叉学科需要聚类问题的对象,通过解决一个问题继而解决系列相关问题,最终形成“核心-辐射”模式的研究领域,并形成相应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