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受周氏族人亲友著述①及绍兴鲁迅故居建筑规模的影响,学界多强调周家曾是绍兴的巨姓望族、读书世家,虽因太平天国运动、族人不事生计等原因家道式微,但大族世家的遗风尚存。这种对鲁迅家世的习惯性描述,因脱嵌于明清绍兴社会历史语境,与史实已有相当距离,遑论以之为据,推测家族因素对鲁迅思想发展和创作心理的影响所产生的偏差。②本文拟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地方文献,重建明清绍兴社会历史现场,考辨鲁迅家世的历史本相,以期为重识鲁迅思想起点提供史实支撑。 一、“大大族”与“小康” 在传统中国,一个家族成为地方社会的巨姓望族,必须在先世事功、经济实力、学衔品秩等方面有突出表现,至少要具备其一。考察鲁迅家族在明清绍兴社会中的地位,须从这三个主要方面入手,进行史料辨析,接近史实本相。 关于先世事功方面,周以均在《越城周氏支谱》(以下简称《支谱》)中说:“余家本姬姓文王之后,子孙以国为氏,世居汝南,代有伟士。传至有宋而有濂溪公,缵承道学,为世巨儒。厥后蔓延天下,无处无之。但世次久远,支派莫得其详。”③周氏族人的灯笼上标识“汝南周”,即源于此。鲁迅祖父周福清《浙江乡试朱卷》称“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从祀文庙”。鲁迅丁酉年(1897)购买正谊堂本《周濂溪集》,庚子年(1901)写《莲蓬诗》“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即有致敬先祖之意。周作人早年所作日记诗文,不仅署名“汝南介孙氏”“汝南驹隙生”“溓溪甲申生”“汝南甲申生”“汝南星杓氏”,而且更进一步署名“汉真将军后裔”,与汉代名将周亚夫扯上了关系。但如果对祖孙三人的行为作一历时性考察的话,则发现:周福清现存手稿、文字、印章署名“介孚”“周福清”“会稽周福清”等,大概仅科举考试时才自称为周敦颐后人;周氏兄弟成年以后,极少提及自己与汝南周氏、周敦颐、周亚夫的关系。可见,周福清攀扯名人只是为了考试履历好看,周氏兄弟攀扯望族则属于少不更事的孟浪之举。后来周作人自己就对这种攀附名人心理有所反省和批评:会稽姓周的大族很不少,但和我们都是同姓不宗。 他们家谱上的世系从南北宋列记下来,有的可以上达汉唐,有五六十代之多,我们的便不行,从始迁祖算起到我们这一辈才有十四代,以三十年一代计算,只有四百年的历史……一般家谱的办法,始迁虽是晚近或微末,却可以去别找一个阔的始祖来,最普通的是拉住那做过《爱莲说》的周茂叔,喜欢往上爬的还可以硬说是周公之后,大家弄惯了也不以为可笑,但是我们的家谱上不曾采用此法,干脆说逸斋公以前不可考。④ 既然名声显赫的祖先查无实据,那么只好从周氏始迁祖起考察其家世流变,及其经济实力在明清绍兴社会的位置。周福清在《恒训》中说: 予族明万历时,家已小康。述先公祭田俱万历年置。累世耕读,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韫山公生七子。合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称大大族焉。逮嘉道时,族中多效奢侈,遂失其产。复遭十七爷房争继,讼至京师,各房中落者多,而我高祖派下小康如昔也。自我昆季辈不事生计,侄辈继之,卖田典屋,产业尽矣。⑤ 这应该是影响学界对鲁迅家世叙述的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值得重返明清绍兴社会的历史语境,考辨“大大族”与“小康”的本相。 《支谱·谱例》云:“吾周氏自始迁祖逸斋公于明正德间徙居越城竹园桥,而字讳生卒不详,宗支世系亦无可考。”一世逸斋公即鱼化桥周氏⑥始祖,能进城、住台门即意味着家道殷实,已脱离农业体力劳动,与“耕”的联系可能仅限于收租和院中种菜自娱。此后人丁兴旺,一再分家迁居。五世述先公迁居清道桥东首安桥河沿。《支谱》说他“家无余赀,尤好施予,遇岁饥,尝出粟活人,虽自食饘粥亦澹如也”。⑦述先公有七子,其第二子周煌(即韫山公)为举人,第三子懋俊被举为乡大宾,余者五人为捐职国子监生,人丁兴旺而能读书,荒年歉收而能助人,说明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不错。六世韫山公迁居偏门外跨湖桥,又生七子。其第五子乐庵公又徙至福彭桥,购置老台门定居,创办“尊德”“崇德”当铺,是为福彭桥周氏始祖。周福清所说“大大族”时,即乾隆、嘉庆年间六世韫山公、七世乐庵公时,彼时鱼化桥周氏近四十个房族,共拥有当铺十余所,田万余亩。 明清两代,绍兴府除官田(公田)外,民田(私田)多为封建地主所占有,长期维持着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 清嘉庆、道光年间,嵊县竹溪乡财主钱万祥(1789-1879)……利用荒歉战乱,兼并山水田地1万余亩,其中水田近5000亩;十里竹山一直延伸到诸暨境内,并开设纸竹房13处;道光年间(1821-1850),嵊县长乐镇钱炳旺,利用手中囤粮,在荒年以每亩300斤稻谷的地价,兼并农民土地1.2万多亩。其时,诸暨县佃农以禽兽比喻地主,有“四只象”(占地万亩以上)、“八头牛”(占地5000亩以上),“三十六只累灰狗”(占地1000亩以上),“七十二只陈阉鸡”(占地500亩以上)之说。⑧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绍兴“八大士绅为陈、赵、袁、杜、徐、李、吴、田”,⑨钱万祥、钱炳旺等人未能跻身此列,遑论鱼化桥周氏。或有人以“门当户对”为由,引述七世周渶迎娶酒务桥史善庆(貤赠光禄大夫兵部尚书、云贵总督)长女,论证周家已经进入大族之列。实则只需稍作考察,即见真相:史善庆的貤赠官职缘于其子史致光;史致光早年为拔贡生,充汤溪县教谕,直到乾隆丁未年(1787)考中状元,仕途才逐渐发达,而史善庆长女卒于乾隆己亥(1779),可见周、史两家订婚时,史氏尚未进入绍兴大族巨宦之列。周渶确有不俗的经济实力,但又因他间接地造成鱼化桥周氏的衰落。鲁迅的高祖周珄曾如此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