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个体获得的外在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并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心理素质既是人的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体素质全面提升的关键要素。大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因此,个体健全良好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决定着其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进而直接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列为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和教育,既是落实贯彻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总要求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需要。 目前,关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等已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系统的实证研究,而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理论或工作层面的探讨,较少采用实证研究系统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功能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和深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全面系统把握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与功能作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综述 心理素质在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被广泛认同。通过梳理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现状,可以为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量 明晰心理素质结构是编制有效心理素质测量工具,开展心理素质科学研究的前提。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探索经历了从层次结构到双因子结构的探索历程。研究表明,双因子模型同层次结构模型相比,各项拟合指标最优,这显示了心理素质双因子模型的科学合理性。[2]本研究将采用双因子模型结构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双因子模型由“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两部分组成——“一般因子”揭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本质特性,是个体综合心理品质的反映;“特殊因子”则涵盖了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具体维度。基于该模型,研究者对原有依据心理素质层次结构模型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进行了修订和简化,最终形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该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df=5.19,CFI=0.93,TLI=0.92,SRMR=0.03,RMSEA=0.04)和信效度指标良好。[3]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 目前,关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总体良好,随年级增长呈现“U”型发展趋势,并且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差异明显。[4]然而,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特点的研究较少,一些小样本研究也只是简单描述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状况,缺乏心理素质具体维度和因素的分析,即使有对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心理素质差异的比较,得到的研究结果分歧也较大。[5]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已有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概念结构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科学且标准化的测评工具;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存在抽样偏差,大多为局部地区的小样本抽样,样本代表性不足,加之大学生群体的异质性较强,这些都是导致以往研究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特点的主要原因。此外,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较快,以往研究有一定的时效性,其研究结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参考价值有限。为此,本研究将依据心理素质理论,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遵循抽样代表性规范,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科学、系统、客观地考察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 就人口统计学特征而言,性别和年级差异是最为常用的指标,有助于客观揭示生理性别不同而导致的心理素质差异,以及心理素质随年龄增长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文化特点等差异明显,社会文化背景同样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6]为此,本研究还将考察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潜在影响。此外,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性问题。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童年期的成长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经历对其成年后心理健康的影响依旧深远持久。[7]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乡村或偏远地区,其中不少学生在童年阶段有过留守经历。因此,有无留守儿童经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综上,本研究将基于全国大样本调查数据从性别、年级、地区、家庭居住地和有无留守儿童经历五个方面,考察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功能作用 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及功能作用是心理素质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中,有研究通过访谈、横断和追踪形式的问卷调查、行为实验以及干预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和功能作用。在影响因素方面,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同时依赖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里的环境包括家庭情况、学校氛围、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功能作用方面,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用机制模型揭示了心理素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发展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影响。[8]相比之下,过去涉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和功能作用的研究则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