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71/j.cnki.35-1334/D.2022.02.008 华侨华人是传播中华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是提高中华文化美誉度认同度、扩大中华文化吸引力影响力的战略资源。目前,全球华侨华人有六千多万,其中分布在东南亚的有四千多万①。长期以来,华侨华人与中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亲缘血缘业缘联系,对中华文化母体有着深层次认同。他们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架起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文化纽带与桥梁。在“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落实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增进共识、化解偏见、传递友谊的作用,推动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全方位、融合性和高质量传播,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避免认知落差、增进战略互信、维护自由贸易、拓展合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群体传播视角分析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资源优势、思想动机、基本路径、传播载体以及中华文化在不同国别的传播。二是从文化要素视角分析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特定因子的传播,如,中国沿海省份地域文化、妈祖文化、关公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武术文化等的传播。三是从历史逻辑视角分析华侨华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或亚文化具体样态的传播,关于语言文字、文化经典、精神内核、当代元素等文化传播元问题层面的系统化研究成果比较少,关于中国与东南亚多边框架下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亦不多。本文从文化因子层面梳理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在中国与东南亚多边框架层面研究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遇到的挑战及应对之策,旨在为如何在异质文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新的解读视角与实践指引。 一、东南亚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 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当地传播开来。华侨华人不仅传播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中医中药、传统节日等物质层面的文化,而且传播书法、绘画、戏曲、舞蹈、武术、诗词、民乐、茶艺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彰显了中国人乐观进取、吃苦耐劳、聪慧稳重、注重亲情等文化品格。这种传播不是平面的、碎片化的,而是把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因子立体地、全方位地播撒到住在国。东南亚华侨华人围绕以下三个层面着力推进中华文化传播。 (一)中国语言文字传播 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汉字作为世界上硕果仅存表意兼表象的文字,其本身就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原初镜像,与中华文化的诸多要素神合意随。华侨华人在使用中国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语言自我”,获得中华文化的内省及认同。这种通过语言来强化族群认同的内在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有学者曾对印尼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的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7%的人选择“是华人就应该学习汉语”②。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以及通过中国语言文字不断巩固这种意识,是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开枝散叶仍然保持民族习俗、热爱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因。随着华人社区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国语言文字的使用圈随之扩大,并随着族群繁衍生息而传承下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日益紧密,2019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6 415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0年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与东盟的双边经贸活动将进一步繁荣,由此也将进一步提升汉语在东南亚的商用价值。在此大背景下,东南亚多个国家逐步解封了华文教育,为中国语言文字在当地的大范围传播奠定了基础,而一大批由华侨华人创办的高水平华校,又为当地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提供了平台。东南亚民众在与中国语言文字的长期接触中,深切体验到运用中文表达思想和诉求的简便和实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当地语言体系中加入了大量中国语言元素。在印尼语和马来语中,都有大量来自汉语的借词,而且这些借词集中在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数字、交际角色、事物概念和各种行为上。这些借词生动反映了华侨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状况、生活轨迹,表明汉语在东南亚仍有强大生命力。由此可见,华侨华人日益成为文化沟通使者,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搭建了天然的语言桥梁。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和神话故事传播 中国人素有“诗书传家”的传统,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时,携带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并通过创办书院、开设私塾等方式,把中华文化经典和故事播散开来、传承下去。这些文化经典和故事以深厚的人文关怀、鲜明的生活指向、优美的语言风格,在当地吸引了一大批中华文化爱好者,使其不断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价值观。首先是传播修身治世经典。中华文化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对于维系华人族群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宋元时期开始,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移居东南亚的华商数量不断增加,以华人移民为载体的儒家文化广为传播,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儒学文化圈。其次是传播文学经典。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受到华侨华人喜爱,并经由他们传播到东南亚。杜甫、李白等伟大诗人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广受欢迎,当地文人结合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本土化创作,出现了“越南汉诗”④等艺术形式。相对于古典诗词的“阳春白雪”,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表现世俗生活的文学作品在东南亚影响更为广泛。比如,《三国演义》在17世纪被华侨传入泰国后,很快被译成泰文,深受泰国百姓喜爱,一些泰国的作家和诗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许多新的作品,丰富了泰国文艺创作题材。蕴含在中华文学作品中的人伦理念、社会政治理想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民众。第三是口述神话故事。早期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主要通过海路,由于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能否顺利到达往往只能听天由命,他们往往会携带神像,祈求神明保佑,到达目的地之后,他们会进一步信神、敬神,并以分身、焚香等方式把中国宗教文化在当地传播开来。这种文化往往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开来的,华侨华人会特别祭拜与生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灵,如海上保护神妈祖、财神关帝公、福德正神土地公等。此外,八仙、玄天上帝、太上老君等神祇,也拥有众多信徒,从而比较完整地重建了神祇体系,使相关的神话故事在东南亚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