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4.010 “元宇宙”首先是与科幻小说《雪崩》、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头号玩家》以及电脑游戏Second Life等有关的艺术想象,其次才是以Meta等网络公司推出正在和即将对人类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基于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雪崩》的艺术想象形成了目前我们对何谓“元宇宙”的基本设定:一个与现实的真实世界平行的数字化的虚拟世界。真实世界中的人不仅可以通过特定的接口进入,在其中经历或扮演与真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而且还可以“全身而退”(准确地说应该是“全‘神’而退”)回到真实世界。无论是电影《黑客帝国》中的Matrix,还是《头号玩家》中的“绿洲”以及电脑游戏Second Life,都具有与《雪崩》中的“超元域”(即“元宇宙”)相同的性质。当然,《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等电影还走得更远,通过多个层级的“梦境”(虚拟现实)的设定,让观众去进一步反思“真实世界”观念的可靠性。2021年,扎克伯格将Facebook更名为Meta,他鼓吹的“元宇宙”也完全遵从了艺术想象中对“元宇宙”的设定。不难发现,由Meta等网络公司正在研制开发的“元宇宙”应用场景是对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网络游戏提供的艺术想象的技术实现。这些“元宇宙”应用场景的技术实现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已经为“元宇宙”提供了整整30年的艺术想象,因此,有必要将“元宇宙”的艺术想象和技术实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发展阶段并探究所可能包含的文化矛盾。同时,因为现有的“元宇宙”讨论更容易受艺术想象的影响,而超越(脱离)技术实现的现实,因而目前关于“元宇宙”的研究都具有未来学的意味。 一、“元宇宙”的世界建构是艺术想象还是技术实现? 从文化的角度来推测和演绎“元宇宙”的发展其实并非新鲜事。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网络游戏以及各种具有未来学意义的研究均以想象的方式展开。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远古神话其实就是“元宇宙”。不过此种观点存疑:一方面,“元宇宙”的艺术想象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虽然人类对超现实世界的幻想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但直到1992年,才由尼尔·史蒂芬森在小说中提出“元宇宙”概念。正是因为“元宇宙”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的艺术想象,所以属于“科学幻想”。①在不同的有“元宇宙”因素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不同的“元宇宙”接入方式,有脑机接口型、游戏头盔型、催眠型等等,这些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技术实现可能性推演出来的。科学幻想的基本逻辑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预测出可能的研究成果。而神话则是人类早期基于不可预知和无从把握的自然界而产生出来的幻想,无论是上天入地,还是造化变形,依据的都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对尚未认知的自然规律的想象性把握。这两者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元宇宙”的艺术想象更多遵循的是乌托邦观念及其文化逻辑的演绎。在“元宇宙”的艺术想象中已经出现多种“元宇宙”形态,如逼真型(《黑客帝国》)、穿越型(《异次元骇客》)、游戏型(《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等;“元宇宙”中的人物形象也有机器人、虚拟形象、真人化身等多种类型;在“元宇宙”的应用场景上有游戏场景、生活场景、工作场景等等。可以说“元宇宙”里承载着人类艺术想象的全部形态:从神话、魔幻、玄幻到历史、当下及可见的未来世界图景。 “元宇宙”的技术实现则主要遵循由相关技术条件决定和由用户(玩家)需要的设计逻辑的应用。由亚马逊云科技发布的《从认知到落地:元宇宙应用实践2022》报告将5G作为通讯基础,将拓展现实、机器人和脑机接口作为虚拟界面,将云计算作为算力基础,将人工智能作为生成逻辑,将数字孪生作为虚实结合,合并为“元宇宙的五大支撑力”,认为当下“元宇宙”还处在“多平台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全球各大互联网平台和元宇宙相关的创新型企业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布各自的元宇宙平台,分别实现不同的元宇宙功能。再过十到二十年,才能进入到“平台融合阶段”,那个时候会出现相对统一的元宇宙技术标准,不同的元宇宙产品或平台将会融合,就如同现在手机的安卓系统、苹果系统和鸿蒙系统一样。再过数十年甚至更久,才会进入“全面元宇宙时代”,那个时候才会出现类似《头号玩家》中的“绿洲”级别的数字宇宙。按报告的描述“虚拟和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用户基数和使用时长达到极大,现实中的社会生活和商业活动大部分都可以在元宇宙上实现,在虚拟世界中形成新的文明”②。从这个意义上说,由《雪崩》《黑客帝国》《头号玩家》以及Meta等所设定的“元宇宙”只是其初级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凭借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而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被命名为“元宇宙”技术支持的应用场景确实寒碜许多。比如目前的VR眼镜也才处于起步阶段,眩晕感、延迟性、移动性差、分辨率低、刷新率低等技术问题都还没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使得当前热议的“元宇宙”呈现出艺术想象很丰满与技术实现很骨感的强烈反差。 因此,我们要超出“元宇宙”世界建构的初级阶段的艺术想象和技术实现,更进一步地依据与“元宇宙”有关的技术实现的可能性,来推测“元宇宙”高级形态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有对“元宇宙”更加理性和审慎的认知。“元宇宙”的艺术想象虽然具有超前性,但其所依据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还处于极低的水平,因此也对“元宇宙”的艺术想象形成巨大的限制;随着技术实现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元宇宙”的艺术想象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跃升。 当前讨论的“元宇宙”本质上其实是互联网与虚拟技术的结合,即互联网的虚拟现实化和虚拟现实的互联网化,其技术路线是物的数字化和体验的虚拟化。互联网解决的是万物互联的问题,即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数字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其核心是“数字化”或“数据化”。第一代PC互联网到第二代移动互联网,解决的是联结的时空限制问题。实现万物互联——即一切数字化、数据化、互联化,和随时随地互联——即可移动化。而虚拟现实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感知系统与虚拟世界的交互问题,即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感觉的虚拟化。现阶段的“元宇宙”技术正在实现两个目标:其一是延续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逻辑,进一步追求将人类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数字化、互联网化,即成为现实世界的“物联网”化,它可以被命名为“镜像世界”。这个“镜像世界”与真实世界具有严格的对应性,如同现在的高德地图APP,我们可以根据其导航精准设计、规划和预测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其二是当前由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扎克伯格所描述的“元宇宙”。它并不刻意追求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更多是完全不需要依据现实为摹本而建构起来的“拟像世界”。前文所说的“虚拟世界”其实是“镜像世界”和“拟像世界”的组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