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业已成为当下中国新闻传播场域的主流话语,这一话语经由多年实践和理论积淀,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的概念与观念集群,这套有关新闻舆论的观念体系,因其对于中国新闻舆论实践的强大介入性和解释力,不仅在新闻传播场域内具有极大的话语影响力,在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之外,也极具话语存在感。反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语境的演进历程,在一代又一代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求索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和价值观发展轨迹,它与中国新闻舆论实践和中国社会的纵深互动中,生动诠释并有力推动了中国新闻舆论事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演化逻辑既服膺于中国新闻舆论自身的规律性,同时遵循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和演进脉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拓展了中国新闻传播理论视野,成为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理论奠基石,同时丰富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机地连接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且有生生不息的创造活性,在与时代深度互动中,成就了自身,也能动地介入时代,为时代赋能。本文将从意识形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中国化问题进行宏观考量,意在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演进逻辑和价值机理。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识形态解读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生活在社会网络中,需要感知社会环境,从而确立其自身在社会中的方位,为其行为提供依据。日常生活现实是围绕人们身体所处的“此地”(here)和其当下所在的“此时”(now)存在。这种“此时此地”构成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现实的注意力焦点。在日常生活中以“此时此地”的方式呈现给人的东西,构成了人的意识中的实在之物(realissimum)①。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个人经验和历史经验都可以被客观化,并被保存和积累,客观化积累之后的经验,经过累积会形成“社会知识库”;而此“社会知识库”储存了社会角色扮演的某些标准。这些标准对社会的所有成员适用,或者起码对潜在的角色扮演者来讲是适用的②。这是一种显性知识,被行动者普遍接受并代代传承。另外还有一种隐性知识,它是“行动者的意识无法直接觉察到的”,但在实践中却又是不可或缺的知识③。新闻则是人的社会知识库的重要来源。人们通过新闻从社会环境中源源不断输入信息,补给涉及个人日常生活外部性的信息。但是,大量的信息会带来注意力的不足,从而提出了在过量消费信源时有效分配注意力的要求④。在有限的注意力约束之下,个人对信息的选择则是选择性的。人们对新闻的获取也是选择性的,但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日常生活的人们对于世界的观照,其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他们生活在其中的那一小部分世界,而其所见的一小部分也是有依据的。人们往往为他们所生活其间那一小部分,编造各种各样合理的理由,其中的大部分则是朝着扩大其重要性的方向⑤。人们基于新闻对世界的观照,所选择的范围和重点,往往受到接受主体自身的新闻观念以及接受偏好的约束,也就是说,新闻观作为支撑人们信息原则和信息解读的社会知识库,决定了人们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与此同时,还受到其身外社会环境以及新闻语境的影响,即人们的新闻接受多受到双重约束:同时受到接受主体自身期待视野、价值观及其外部新闻环境的影响、规约。 新闻语境作为社会环境的即时化存在,不是以无序的状态向新闻受众展示的,而是以建制化和结构化的方式向社会主体输入的,特别在新闻媒介成为大众媒介,即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建制之后,大众媒介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现实的主体信源,它为人们提供感知社会存在的“感受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感受结构”是一种现时在场的,处于活跃着的、正相互关联着的连续性之中的实践意识,是一种处在过程中的“社会经验”⑥。通过“感受结构”,大众媒介将社会主体与社会连接起来,建构他们对社会的日常感知。而大众媒体向社会主体输出“感受结构”,往往受到其新闻理念和职业规范的约束。 新闻观是新闻背后的理解框架。这理解框架包括三个内容:新闻知识、新闻方法、新闻价值。新闻观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新闻观是指大众媒体的新闻观,即新闻媒体从业者所拥有的新闻知识、操作规范以及新闻理念;广义的新闻观则泛化为社会主体所具有的新闻经验、知识以及观念。很多时候我们强调的是前者,对后者多有忽视。其实,两种新闻观不可偏废。如果没有广义的新闻观,单向度地强调大众媒介新闻观的作用,难以真正理解新闻观的要义和本质。“大众媒体是一个运作上封闭的系统……一个自我生产的系统”,“大众媒体的实在,它的真实实在,在于它自己的运作中。……传散的过程只有以技术为基础才得以可能。这些技术运转的方式结构化并且限制着作为大众沟通而可能的东西。”⑦支撑和锁定这个封闭系统的,是隐而不彰的新闻知识、价值系统以及显性的组织规则和框架。对于大众媒体而言,新闻观支撑了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和传播行为,是媒体“后台”的知识共享系统和价值支撑系统,这些知识和价值观念对新闻人而言,是新闻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共有知识”,它们在新闻系统中得到强调和传播,且通过成绩显著的个体(新闻记者)和声名卓著的组织(新闻媒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不断得以强化。社会主体对新闻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受到包括大众媒体在内的社会外部性的影响,但他们对新闻的选择、理解和接受,并非完全被动的,在很多时候,他们作为“积极的受众”,是带着接受期待和“前结构”进行主动选择和理解的。马克斯·韦伯有言:“人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每个社会主体对于新闻接受多以其意义之网为基模。意义之网中即有关于新闻的意义节点或解释框架,也有广义的新闻观成分,借此,赋予社会主体以新闻选择、理解乃至行动的依据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