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问题 农产品如何实现市场化一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传统上,中国农民生活的维持有赖于农业和副业相互支撑的体系。但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清末民国时期的农村经济日益深度卷入世界贸易体系,副业经营受到资本主义工业严重的冲击(严中平,2011)。此时,副业的维系与发展变得尤为迫切,其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及怎么把产品卖出去。在当时国家力量普遍缺位(李明珠,1996)、大资本倾向于进一步压迫和剥削乡村(陈翰笙,1984)的情况下,乡村产业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家庭经营,而家庭经营需要解决如何有效对接市场的问题。 对于传统农村的市场结构,施坚雅(1998)提出了具有等级体系的“基层市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交易模型,即农产品通过地方集镇逐层向上流动到中心市场,而消费品和工业品则由中心市场逐层向下流入基层市场。不过,清末以来大宗外贸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一些产区的市场交易早已突破“施坚雅模型”(Gardella,1994)。在这些地区,活跃的中间组织广泛参与到农村市场与世界性市场的交易,基层市场与数千里之外的大市场产生了直接的联系(穆素洁,2009)。这意味着基于地理空间等级的交易模式无法全面解释这一现象。相反,基于交易主体的“农民-中间商-厂商”市场链,更适用于分析大量中介组织参与到农产品交易中的市场(艾云,2016)。 因此,本文对农产品市场化的分析,不再以地理空间作为研究物品流通的参照,而是以作为交易枢纽的中间商群体作为基点。本文依据交易主体间的“社会关系链”特征区分了不同的中间商类型,并重点分析扎根两地的中间商及临时性中间商的行为机制及其市场后果。着眼于市场交易链和社会关系链的关系特征,本文着重探讨以下问题:首先,农民与村庄如何通过中间商群体与数千公里外的市场产生联系?其次,中间商与上下游的社会关系特征如何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形态?本文的中心命题是:由于农产品市场具有以个体家户为生产主体、结构分散、产品质量及价格不稳定、市场口味多元化等特征,中间商在农产品市场化的组织协调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交易秩序是否稳固及产业能否持久发展则受制于中间商与上下游的社会关系特征,中间商若只是作为商品和资本流通的中转站,与上下游并不存在超出经济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则无法成为稳固农产品市场秩序和交易关系的枢纽;相反,同时扎根于本地社会和消费市场的中间商,则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市场风险,保障生产和销售的顺畅。 本文将以清末民国时期福建乌龙茶的对外出口作为案例,具体考察侨销茶①和外销茶②市场交易链和社会关系链的不同配合形态,以及二者所带来的不同市场后果。除了利用已公开出版的、与茶叶贸易相关的史料外,笔者还广泛查阅了未曾出版的档案和口述史资料,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华侨华人所做的口述史资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批。这些资料直接涉及茶叶经营者的有五份,总计访谈时长为1320分钟,涵盖内容广泛,不仅涉及茶叶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也包括了茶行历史、家族故事、经营者与祖籍地的关系、生意传承等。通过与其他档案及出版史料比对印证,文章重新勾勒了清末民国时期侨销茶的产销样态。 本文首先指出中间商在农产品市场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即“农户-中间商-市场/厂商”的市场交易链在农产品市场化中的普遍性。其次,定位中间商与上下游的关系状况,即市场交易链和社会关系链所适配出来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以清末民国时期的乌龙茶出口贸易为个案来对比分析其中的两种类型。最后,围绕具体个案讨论市场交易链和社会关系链的良性互动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市场交易链与社会关系链的交互:一个分析框架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讨论农产品市场化的问题:一是受限于农产品产销特征所形成的“市场交易链”形态;二是基于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链”特征所形成的不同中间商类型及其行为模式。 (一)市场交易链与中间商角色 “市场交易链”指的是产品从生产者流通到消费者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交易链条。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承担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主体不尽相同,市场交易链条也大有差异。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传统农村,农民的日常需求可以通过施坚雅(1998)所说的基层市场得到满足。在集体化时期,原本市镇的功能被国家的各种组织所取代,农村供销社、国营商业等集体组织承担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职能。改革开放后,随着基层政权和村庄集体等力量渐次退出农村市场生活领域(Zhou,2011),在农村商品化程度更高、市场形态更为复杂的情况下,中间商广泛参与到农产品的交易中。 本文所讲的市场交易链指的是中间商广泛参与到交易过程中,在交易环节上起到关键作用的结构。除了国家和村社等组织的力量广泛缺席的原因之外,产品的自然属性、加工的技术细节、消费市场的特征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市场链的基本形态,决定着中间商在农产品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首先,农产品的特性制约各个交易环节的关联程度和互动特点。艾云(2016)对葡萄产业的研究指出,由于酿酒葡萄只能制作葡萄酒且保质期短,农户必须把葡萄卖给规模酒厂,因而形成了“酒厂-中间商-村庄代理-村民”的市场结构;而鲜食葡萄因具有易腐坏、消费者分散等特征,形成了“厂商、中间商、农户”几个环节分散竞争的市场形态。其次,农产品的技术细节需要特定的生产组织形态与之适应。例如中国名优绿茶对采制技术要求高,难以规模化生产,形成了“农户采摘-茶厂收购加工-市场网络销售”的产销模式(付伟,2020)。最后是消费市场的结构特征。仍以茶叶为例,颜燕华(2020)发现茶叶消费市场口味多元且多变,在“茶农-中间商-终端市场”这一结构中,中间商通常为本地人但生意分散在全国各地,这保证了他们可以调整生产与销售,以适应市场口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