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教授于2021年5月因病辞世。他以在政治文化、公众意见等研究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其“后物质主义”理论蜚声学界。以他的名篇《欧洲寂静的革命:论后工业社会的代际变迁》(Inglehart,1971)发表为起点,后物质主义理论问世已满50年。50余年来,该理论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变迁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在公众意见等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力(Abramson,2011;Inglehart,1990;Inglehart & Baker,2000),但该理论也面临学界对于其观点、方法和经验等方面的广泛批评(Brym,2016;Bomhoff & Gu,2012;Dunlap & York,2008;Haller,2002;Seligson,2002;Zhang & Brym,2019)。在学界争鸣的过程中,后物质主义理论自身不断得到完善、细化和修订,也试图焕发新的理论生命力(Inglehart,2016;Norris & Inglehart,2019;Welzel,2012)。后物质主义理论最初是基于欧美社会的战后政治文化变迁所作的总结,因其高度概括性和解释力引发了广泛回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政治”和“新社会运动”的崛起,特别是随着环保、身份政治、动物保护等非传统议题在欧美社会影响日益增大,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认可和探讨(Inglehart,1990;Inglehart & Baker,2000)。 随着众多学者(周穗明,1998;冯仕政,2003;李路路、范文,2016;韦尔泽等,2012;王正绪,2012;王正绪、游宇,2012)的译介,后物质主义理论及其与中国经验的关系获得了我国学界长期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后,学者对于后物质主义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社会有诸多争论(Zhang,Brym & Andersen,2017;丛日云、王路遥,2013;高海燕等,2022;李路路、范文,2016;曾竞,2018)。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公众意见和价值观的形成机制相应发生变化。每当特定热点事件发生时,不同地区、群体、代际之间常发生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这一方面给社会治理和社会团结带来考验,另一方面也为公众意见研究领域提出了新课题。例如,长期经济繁荣会让年轻代际拥抱某种共同价值,还是导致价值的分化?后物质主义理论所预期的观念现代化,是否适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状况?是否仍然适用于理解当前技术条件和媒体环境下的观念形成、价值变迁? 近年来,世界经济和地缘格局的变迁引发了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动。特别是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乃至全世界的政治价值观都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后物质主义理论也遭遇了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笔者将这些挑战简要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后物质主义理论最初是基于欧美社会经验总结而来,不免带有欧美中心主义视角,往往不适用于解读非欧美社会的价值变迁模式;其次,该理论沿袭了现代化理论的线性史观与进步史观,对于许多价值维度采取诸如“物质-后物质”“保守-开明”等颇具价值预设的二元对立划分,且对欧美社会近年来出现的右翼崛起、保守态度回潮等趋势缺乏解释力;再次,该理论对于价值变迁的社会内群体差异关注不够,也忽略了不同层次上价值变迁的影响因素和博弈过程。 本文意在对后物质主义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对该理论面临的批评,以及后物质主义学者对该理论进行的辩护和修正做一回顾。同时,本文以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作为数据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价值观的历时趋势和代际变迁进行分析。本文对多个价值维度的历时分析发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欧美社会还是其他地区,均有大量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如后物质主义理论预期的那样,在不同价值维度上渐趋开明;相反,不少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呈现日渐保守的态势。本文对价值观的人口代际趋势分析发现,年轻代际也没有较前辈更支持后物质主义理念。上述事实一方面佐证了近年来世界各地涌现的政治文化保守趋势,另一方面也挑战了后物质主义理论的核心论述。依据上述经验证据,笔者对价值观的最新趋势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试图对后物质主义理论应如何回应上述挑战提出了建议。 二、后物质主义理论五十年:源流与发展 (一)从“寂静的革命”到后物质主义理论 英格尔哈特于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后物质主义”现象主要是指当时欧美社会的如下政治文化趋势:一是以阶级身份和经济关切为核心的传统政治议题,让位于非经济关切的议题(如环保、动物保护、认同政治);二是战后出生的年轻代际人口,在新兴议题上的偏好出现了与战前几代人的显著的差异。后物质主义理论对此的解释是:战后发达工业社会长期繁荣,经济和社会秩序上的安全稳定带来民众价值理念的变化。这种因物质繁荣和生存安全得到解决,个人价值关切跃迁到“更高层次”的逻辑,正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1943)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