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家梁鸿鹰于2016年开始散文创作,此后其作品陆续在国内各大文学刊物发表,2021年,这些作品结集为《岁月的颗粒》。①在这些散文中,他以文学的方式重返青春,回首往事,娓娓道来那些童年的稚气、少年的理想、青春的情感和家庭的故事,用笔墨勾勒出个人成长踪迹的同时也唤醒了读者对于历史的记忆,既是青春岁月的回顾,也是共和国青葱岁月的历史盘点,是诚恳的心灵倾诉,也是理性的历史深省。 梁鸿鹰的家乡是北方边地的一个小城,他的少年时代和部分青春岁月在此度过。梁鸿鹰的散文,起笔于他的童年和家乡,文集中的篇目,都和他的家乡有关。在《火车进站》《声音考》《书店不完全往事》和《1978年日记所见》等文章中,梁鸿鹰写出了改革开放前北方小城的闭塞与单调,以及小城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期待和向往。对于和他一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小城的孩子来说,轰鸣的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它驰骋于旷野和莽原,穿过群山与寒夜,为小城的孩子带来都市的气息和对未来的想象。作品中,到车站看火车是这些孩子重要的娱乐项目,在封闭的北方小城,只有火车能带给他们新鲜的见闻。车站中的旅客、扒手、混混、囚犯等带来一些聒噪或者混乱,打破小城的沉寂,搅动起一些波澜,为孩子们百无聊赖的时光增添一抹色彩。车站的喧闹,衬托了小城的冷清与无趣。生活的枯燥、知识的匮乏、娱乐的稀缺、未来的渺茫,让这些孩子无所事事,只能借助火车去建构对于未来和远方的想象。孩子们对于火车的浪漫憧憬,也带有具体的功利诉求,如他们通过各家接站接来了什么人,来攀比各个家庭的交往对象;也看着旅客的大包小裹,期待客人给自家带来的礼物,这些都揭示出那个时代小城人生活的单调、与外界交往的疏落以及物质条件的匮乏。 梁鸿鹰对过往的回忆,有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画面来还原,也有以声音为通道,让读者通过对声音的感知和想象进入其讲述的历史时空,通过这样的书写,他立体地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态。他写道:收音机曾长时间作为小城居民接收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改革开放前,政治的内容几乎占据了当时所有的波段,新闻时事和宣传口号日复一日地随着电波传到千家万户,电波的内容缺少人文关怀的口吻和温暖的语调,都是时事性的内容、单调的声音。通过对电波内容的描述,梁鸿鹰呈现出小城当时紧张的政治空气和贫瘠的文化环境,在如此环境中成长的少年,被严肃和冷峻包围,无疑经历了精神的困厄和思想的禁锢。而更让他记忆深刻的是那时钟表的声音,那种重复和千篇一律的节奏代表着纪律和服从,每家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钟表的驱遣,单调的日子日复一日,人们就在这重复的日子中成长或者老去。梁鸿鹰没有书写那时他对这些声音的反感与拒斥,却写到当时自己对于拆解家里收音机和钟表的爱好,他的拆解导致了家里钟表和收音机的停摆和损坏,暗示了对这样钟摆一样生活的冲击和破坏。这种破坏行为一方面源自现实中少年的好奇或顽劣,另一方面也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出充满生命活力的少年对那个时代小城紧张单调生活方式的抗拒与厌倦。 梁鸿鹰对小城压抑氛围和闭塞环境的描写,表现出少年时代的他对小城生活的不满足,这种不满足让他逐渐生出了逃离的愿望。这时,书店中并不丰富的书籍伴着火车的汽笛声,唤醒了少年不安分的心,为他带来了外部世界的感召。在文章中,梁鸿鹰多次谈到自己对书籍的嗜好,在那样封闭的环境中,也许只有书籍能打开思想的空间,拓展生活的边界,丰富枯燥的人生,连接外部的世界。他谈到为了买书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零用钱,有一次甚至忘记给母亲买药,将买药的钱也交给了书店。他还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图书导购员小金的形象,她热情而优雅,是小城的一处亮丽风景,让少年们对书店流连忘返,也让他多年后依然念念不忘,她又俨然是小城的缪斯,带给少年们对于书籍和知识的向往。美丽的小金,连同书店中的那些有趣的书籍,带给了他很多欢乐的回忆。 《一次邂逅》《盈盈尺素》等篇目是有关青春情感的故事。《一次邂逅》的主人公马津老师是天津来的知青,当年他怀着燃烧青春、建设祖国的热忱,孤身来到距家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不久,艰苦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荒芜的精神生活让他厌倦和痛苦,恐惧和幻灭,很多和他一样的知青在这里迷失或沉沦。漫天的狂风和一望无际的沙海吞没了他们几乎所有的劳动和努力,重复而无效的工作一年又一年地消耗着他们的生命。这时,爱情浇灌了他干瘪的青春,陪他度过了那些荒凉的日子。他无疑是幸运的,在艰难的岁月中幸运地得到了爱情的拯救,获得了幸福的人生。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幸运。有的知青由于青春的躁动和生活的苦闷,周旋于两个女孩子之间,成了罪犯;有的知青被安排在牧场一个人放牧,离群索居,与牛羊为伴,变得愚钝而冷漠,他们的青春长久地陷落在这片无边的荒漠。与知青的爱情比起来,《盈盈尺素》中记述的改革开放后的爱情往事显得明媚而灿烂。《盈盈尺素》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对青年男女通信的汇编,记述的双方青梅竹马,在高中毕业后建立起通信联系,最终确立了恋爱关系。两个人以文学为话题,开始通信,先是谨慎地试探,继而慎重地关心,接着朦胧地示好,当然也有误会与闪躲,思虑与反复,直到后来大胆地互诉衷肠,爱情才瓜熟蒂落。作品中,情感的抒发与回应委婉而含蓄,需要读者细心的忖度和思量。主人公通过对方信件中词句、语气、篇幅和署名的变化,思忖对方内心的动向,据此决定下一封书信的回复方案。梁鸿鹰写出了他们对爱的耐心,即他们不惧长时间的寂寞与煎熬,在漫长的时光中期待和守候彼此的心意,表现出对爱的执着与尊重。他也写出了爱的纯真与雅致,他们讨论文学,交流学问,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在讨论中共同成长,没有利益的考量,没有功利的算计,这是一场往日温馨的就梦,这是属于80年代青年人的浪漫。通过对不同时代爱情的描述,梁鸿鹰呈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代的历史景观,知青当年被放逐,只能抱团取暖,而80年代青年可以遨游于文学的世界和知识的海洋,自由追求心中所爱。不同的时代孕育了不同的爱情,通过对不同的爱情故事的讲述,作者表现出对历史的评价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