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研究表明,作家因创作需要而阅读,这种文学范畴内的活动,一般体现为:“作家的‘阅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家作品的阅读,二类是各种典籍杂书。第一类可称作作家的直接阅读,这就是阅读直接服务于他们的创作,与他们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第二类是作家的间接阅读,但涉及作家的修养。”[1]但读到“书籍的社会史”对阅读更广义的分析,才知道它其实也牵绊到作家早年命运和社会思潮、成名后的课堂和讲座,且与文学观念的逐步定型有密切关系[2]。 我对王安忆的“个人书库”进行了初步整理:它辑存在《剑桥的星空》《丰饶与贫瘠》《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小说课堂》,以及陆续找齐的《谈话录》《雅致的结构》《我读我看》《小说与我》和《戏说》等书籍中。书库又分为“外国古典名著”“外国近现代作品”“中国古代、现代作品”和“当代作家作品”等书柜。它们映现着她多元的读书趣味,隐匿着知青、复旦大学老师、职业作家、社会活动家等不同身份,有些可做文学史现象来考察,有些则可从社会史角度来认识。 于是我决定缩小范围,选择王安忆几个比较典型的地址去考察,比如插队时期的读书,复旦大学“小说课堂”,包括她的演讲和随笔等。既然她读书丰富而芜杂,那么我们不如将问题先聚焦到其小说写作方法和技巧、文学观念的变化调整和最终形成等方面去。 一 “个人书库”简编 先看王安忆的“个人书库”。 外国古典名著方面,有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莫泊桑的《羊脂球》《项链》、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圣诞颂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普希金的《黑桃皇后》、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左拉的《小酒馆》《女士乐园》、屠格涅夫的《初恋》《父与子》《贵族之家》《前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德的《最后一课》《不朽者》、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牛虻》。 众所周知,无论对一般读者还是对作家来说,以上藏书无疑都是他们的“镇库之宝”。根据我整理的材料,王安忆插队前后读“外国古典名著”最勤[3]。而多年后她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小说,“重读名著”再次在《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中亮相。可见它们在她的阅读写作经历中居于核心位置。 外国近现代作品里,有美国的《欲望号列车》《赛珍珠传》《嘉莉妹妹》《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美国梦寻》《恐怖角》《最后一个加油站》《牧鹅少女》《洛丽塔》《微暗的火》《防守》。法国的有《女客》《物质生活》《情人》《鼠疫》《克里斯蒂娜》《黛莱丝就医记》《零战》《舞会》。英国作家创作的有《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珍·奥斯丁的他》《金字塔密室》《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月亮宝石》《从月亮来的男孩》《埃特纳山下的房子》《看不见的恶魔》《北非丽影》《又来了,爱情》《金色笔记》《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日本作品有《鲑鱼》《铁道员》《去京都》《千年繁华》《华丽家族》《蟹女》《窗边的小姑娘》《YO-YO》《最后的资料》《深河》。俄罗斯的有《索尼奇卡》《勇敢》《二十六个和一个》。加拿大作家的作品有《使女的故事》《航空港》《钱商》《菩萨凝视的岛屿》。瑞士的有《中国公主》《马戈特的痛苦》《工间休息》《房东》《夏天的童话》《长睡衣》《启程》《国王的石匠》。德国的有《玻璃球游戏》《格林童话》《香水》《夏先生的故事》《鸽子》。捷克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上坟》。意大利的有《蛛巢小径》《教父》。匈牙利作品有《无命运的人》《恶童三部曲》,瑞典的有《龙文身的女孩》,奥地利的有《桐卡》,还有哥伦比亚的《百年孤独》、爱尔兰的《布鲁克林》《尤利西斯》《都柏林人》。 从整理材料看,对挑书读书一向苛刻的王安忆,起初并不看好“外国近现代作品”。但随着80年代中期,当代文学由“现实主义”向“先锋文学”大幅度倾斜,“小说写法”成为时髦,演变成创作浪潮,这些作品在书库中数量猛增。先锋小说写法和技巧,在她的《小鲍庄》《小城之恋》《岗上的世纪》等作品中得到了极具密度和大胆的实验。不过很快,她又返回所擅长的写实小说路径上,《长恨歌》《米尼》《我爱比尔》《文工团》成为一批最成功扎实的收获。 再看以下两类。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作品方面,有冯梦龙的《挂枝儿》、王实甫的《西厢记》、蒲松龄的《聊斋》、曹雪芹的《红楼梦》、朱瘦菊的《歇浦潮》、鲁迅的《阿Q正传》《一件小事》等多部作品、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花凋》《色,戒》《留情》《鸿鸾禧》《琉璃瓦》《怨女》《第一炉香》、沈从文的《萧萧》、孙犁的《白洋淀》、徐訏的《风萧萧》《鬼恋》、茅盾的《子夜》。 从王安忆阅读频率看,欧洲19世纪文学巨匠的作品,是其重中之重。她的文学观念和修养根植于此。90年代后,她开始深耕《红楼梦》、明清笔记小说、海派小说和张爱玲作品,进一步加深加厚写作根底。反映在创作上,长篇小说在社会变迁史中的人生无常情绪日益增强,不过,欧洲文学的悲悯情怀也在其中交相辉映,构成中西合璧的宏大叙事结构。她开始在作品中尝试一种半文半白的文字语句,有的还蛮有味道,个别则显得生硬、晦涩。相较之下,她对其它现代作家作品恐怕只是偶尔翻翻,明显是在写随笔散文的时候,暂作知识参考,算是“闲谈”。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方面,有苏童的《沿铁路行走一公里》《稻草人》《我的棉花,我的家园》《乘滑轮车远去》《西瓜船》《独立纵队》《犯罪现场》《游泳池》《回力牌球鞋》《西窗》《午后故事》《一个朋友在路上》《二重奏》《菩萨蛮》《妇女生活》《红粉》《园艺》《妻妾成群》《樱桃》,莫言的《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拇指铐》《野骡子》《弃婴》《飞艇》《枯河》《白狗秋千架》《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冰雪美人》《牛》《司令的女人》,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呼喊与细雨》,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伊犁》《杂色》,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柏慧》,卢新华的《伤痕》,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刘恒的《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刘真的《春大姐》,宗璞的《红豆》《弦上的梦》《东藏记》,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古华的《芙蓉镇》,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拣麦穗》《七巧板》《祖母绿》《方舟》,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阿城的《棋王》,刘庆邦的《走窑汉》《玉字》《血劲》《心疼初恋》《神木》,张北海的《侠隐》,骆以军的《远方》,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命若琴弦》《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毒药》《中篇1或短篇4》,朱天心的《古都》《威尼斯之死》《时移事往》,陈应松的《雪树琼枝》,叶广芩的《梦也何曾到谢桥》,红柯的《吹牛》,蒋韵的《隐秘盛开》《栎树的囚徒》《盆地》,凡一平的《寻枪》,林希的《小的儿》,苏伟贞的《魔术时刻》,蒋晓云的《百年好合》,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上海专业作家作品丛书”中的“白玉兰文学丛书”,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邓友梅的《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谌容的《人到中年》,冯骥才的《啊!》,路遥的《人生》,马原的《虚构》,孙甘露的《信使之函》,格非的《迷舟》,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李晓的《叔叔阿姨大舅和我》,陆天明的《泥日》,殷慧芬的《欲望的舞蹈》,郑万隆的《异乡异闻》,汪曾祺的《鸡毛》《王四海的黄昏》《故里杂记》《鉴赏家》《徙》,宋泽莱的《打牛湳村》,陆星儿的《天生是个女人》《痛》,刘玉堂的《自家人》,张欣的《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的》,池莉的《绿水长流》,於梨华的《归》,彭小莲的《他们的岁月》,万方的《空镜子》,张宇的《软弱》,叶辛的《半世人生》,施淑青的《愫细怨》,迟子建的《伪满洲国》,李碧华的《胭脂扣》。